探访四川文庙③丨800余载营建 造就“德阳文庙甲西川”

2021-04-14 17:17:2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熊珮

四川在线记者 余如波 德阳观察 周玉琴 文/图/视频

4月13日,位于德阳市中心的文庙广场上,一尊“孔子行教像”安然矗立,默默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芸芸众生。

 

塑像身后不远,便是德阳文庙气势恢弘的“万仞宫墙”,不少市民带着孩子,在墙脚半月形的外泮池边喂鱼、聊天,享受闲暇时光。

 

万仞宫墙

 

德阳文庙始建的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宋宁宗下诏北伐金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清咸丰五年(1855年),德阳文庙现存建筑建成,时值太平天国与清王朝激战正酣。而今,历史的大书已翻过无数页码,文庙仍在无言诉说。

 

近年来,经过多次修缮、维护、整治,德阳文庙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市民游客面前。焕然新生的德阳文庙,再次挑起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重担。

钩沉:

始建南宋几经兴废

规模体量“为全蜀冠”

德阳文庙占地面积20800平方米,是中国西部地区保存完整、规模宏大、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庙,素有“德阳文庙甲西川”之称。

德阳市博物馆副馆长张杰介绍,在各地现存文庙中,若抛开复建、新建部分,单论历史建筑体量,德阳文庙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北京孔庙等少数。

如此规模的文庙建筑,为何出现在德阳?张杰认为,尽管德阳并非四川行政中心,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古代,却是由北进入成都腹地的必经之地。政治、经济、军事地位显要,财力相对殷实,为德阳发展文教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从德阳文庙几经兴废的曲折发展历程也能见出。德阳文庙始建于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原在德阳城东,后因年久失修倾圮。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建于城南,至明万历三年(1575年),经多次扩建、修葺,文庙格局渐全。

明末,德阳文庙毁于兵燹。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重建,至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又历经多次修葺和改建,形成左庙右学布局。后来,文庙因年久失修日渐塌毁。

600多年间几度浮沉,并未泯灭邑人的向学之心。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德阳知县盛昺任倡修文庙,但未及实施即去任,继任知县张行忠率当地士绅,召集木工、瓦工、石工等工匠数百人,对德阳文庙“就余地旧址廓而大之”。

泮桥和戟门

此次大修,采用了大多数文庙的布局方式,将启圣祠置于大成殿后。万仞宫墙外又辟外泮池,还修建了花园。现存德阳文庙基本保持当时的规模和格局。

民国时期,德阳文庙以规模“崇宏壮丽”而“为全蜀冠”,并以公园的形式对外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文物保护意识、知识匮乏,文庙曾先后改建为动物园、图书馆、球场、办公场所、露天会场等,部分附属建筑被毁。

改革开放后,德阳文庙文物保护工作得到党委政府重视,几经修缮、维护、整治。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2月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

建制:

同中存异南北混搭

罕见“礼乐亭”别出心裁

德阳文庙的建筑群、单体形式、装饰材料饰件及细部构造,大体上遵循着以曲阜孔庙为基础的礼制,因此与各地文庙平面布局基本相似。

不过,在相似性之外,德阳文庙因多方因素影响,又“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从走近德阳文庙,看见“文武官员下马碑”开始,便开始展露。

“道冠古今”坊

碑后,是德阳文庙的出入口“道冠古今”坊,即文庙院落的西边门,与之相对的是东边门“德配天地”坊。张杰说,在不少文庙中,牌坊通常设置于棂星门前,起着界定儒学圣地的象征性作用。德阳文庙二坊,还承担了实际建筑功能,成为围墙的组成部分,既是“坊”又是“门”。类似的建筑布局,也见于《红楼梦》中的贾府。

与此同时,两座“坊门”兼用琉璃瓦、片瓦、砖石等建筑材料,这在全国文庙中都很少见。“孔子是山东人,各地文庙普遍的规制、风格主要来自曲阜孔庙,北方特点浓郁,但德阳文庙同时吸收了四川建筑的一些特色。”张杰说。

棂星门

从“道冠古今”坊进入德阳文庙,视线左侧的棂星门同样独出机杼。张杰说,国内文庙的棂星门多为木制木雕,德阳文庙棂星门却为石制石雕。此外,棂星门整座建筑基本都施雕刻,题材内容包括“二龙戏珠”“双凤朝阳”及“鱼化龙”“海屋添筹”“麒麟吐书”“一路连科”等,既有装饰功能,又暗含对士子的祝福。

不过,若论德阳文庙最为别具一格的建筑,当属位于戟门和大成殿之间的礼乐亭。

国内文庙罕见的礼乐亭

据史料记载,德阳文庙原有八座“御碑亭”,现存中间四亭和大成殿两侧两亭。其中,中间四亭排列在一条线上,可能碑失而成为祭孔时乐队的演奏场所,故约定俗成称为“礼乐亭”。

张杰介绍,现存文庙中,仅德阳文庙、湖南浏阳文庙有属于大成殿二进院落的礼乐亭,其中后者只有两座。“礼乐亭不仅是演奏祭祀音乐的场地,更是推崇儒家‘韶乐’思想的纪念性建筑,反映出地方官员根据对儒家思想的见解,增加建筑式样。”

新生:

迈出历史走进当下

传统文化“活态传承”

德阳文庙的魅力不仅在于精巧考究的建筑,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如何将它们更广泛地传播出去?近年来,德阳市博物馆深挖儒学文化,主动融入时代潮流,走起了文创的路子,让古老的德阳文庙也有了“年轻态”。

早在2013年,德阳文庙就开始试水文创,通过多年的摸索,陆续研发出上百种产品。“德阳文庙可挖掘的文创元素特别多,尤其是独具特色的建筑。”张杰说,文创作为博物馆整体工作的一部分,可以为文化资源注入新的生命力。

泮池、泮桥和戟门

今年春节前夕,通过整合德阳各地非遗和全国各地儒家文创产品,德阳文庙开设了“非遗文创坊”。除德阳非遗产品,还有萌态十足的诗礼夫子六艺公仔、“逢考必胜”夫子抱枕、“金榜题名”祈福袋、精美的文庙建筑手绘明信片……据文创坊工作人员介绍,祈福袋因为寓意美好、价格实惠,在所有文创产品中销量最好。

文庙遍布全国,其文化资源大同小异,德阳文庙文创如何做出特色?

张杰认为,可以结合德阳非遗元素进行创意设计,注入新的活力,形成产品亮点。“文创产品最重要的是内涵,也就是它想传递的文化价值。同时,也要做到设计上的通俗化、亲民化、年轻态,这样才能让文化走进人们心里。”

市民在后花园中散步

而在日常开放之外,德阳文庙还长期开展特色活动,让传统文化“活态传承”。

自2012年以来,德阳文庙在每年元旦、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假日期间,都举办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如国学经典诵读、春秋季祭孔大典、成人礼、开笔礼等。同时,还以改造后的启圣殿为载体,常态化开展弘扬传统文化的德阳“文庙讲堂”,2017年以来共举办20余场次,参与人数达2000余人。

“我们还与学校、社会机构等合作,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等活动,‘周周有书声,月月有讲座’,打造‘德阳会客厅’和文化IP。”张杰说。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