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初心地·(1971—1980)广汉金鱼公社①丨一场被“逼”出来的农村改革

2021-04-26 11:59:1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何勇

四川在线记者 余如波 宋开文 德阳观察 周玉琴

4月16日,广汉市金鱼镇凉水井社区。由于女儿当天要回家,71岁的社区居民叶常理起早上街买菜,还从屋旁摘回不少新鲜的樱桃和柑橘。

直至今天,这里的居民也很少意识到:这片土地,曾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叶常理,便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之一。

上世纪70年代,叶常理担任原广汉县金鱼公社十一大队(今凉水井社区)六队会计。1978年,广汉县在金鱼公社推行“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改革试点,即每个组在完成产量指标后,超产部分按一定比例奖励给该组社员,把生产的主动权重新交还给农民。这一实践,后来成为向全国宣传推广的农村改革经验。

1969年,时任广汉县委书记常光南在金鱼公社调研农业生产(金鱼镇政府供图)

“大锅饭”式的生产方式

让口粮都成了问题

凉水井社区居委会的小院里,一幅崭新的壁画引人注目。画中,数十位村民聚在桌旁,将工作人员和算盘、账本等围在中央,或手持旱烟、或安静等候。画面上方,则是“农村改革,包产到组,敢为人先,勤政为民”16个隶书大字。

金鱼镇凉水井社区居委会里,反映金鱼公社农村改革的壁画(余如波 摄)

壁画的绘制技艺略显稚拙,它的内容,却将时光一下拉回40多年前。

叶常理记录的20世纪70年代农业生产数据(周玉琴 摄)

叶常理解读老账本(周玉琴 摄)

上世纪70年代,叶常理担任金鱼公社十一大队六队会计,他至今仍对当时的劳动场景印象深刻。社员出工由队上的记工员“划圈圈”,工分标准则是事先确定好的,于是“出工一窝蜂,下田磨洋工,产量搞不起,百姓饿肚皮”。

“干多干少没区别”带来的结果是,社员看起来一年到头都在干活,工分也挣到了,但粮食产量却上不去,工分不值钱,连口粮也换不回来。

叶常理珍藏的老账本(余如波 摄)

叶常理提供了一组“寒酸”的数据:当时,金鱼公社水稻亩产仅五六百斤,小麦四五百斤,油菜更只有一百多斤。扣除交给国家的公粮和集体提留等,社员每人每月到手的应分粮只有二三十斤,一些困难户甚至需要向国家借救济粮。

在他的记忆中,公社社员饮食普遍缺少油水,半年才能碰一次荤腥。

从全广汉来看,1976年,公社社员人均年收入(包括现金分配和实物分配收入)为78.38元,仅比1966年增加0.25元,考虑物价上涨因素,几乎是负增长。其中,社员现金分配收入降至196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人均仅13.31元。

从分田埂到分土地

“自下而上”走出新路子

情势所逼,金鱼开启了一场自下而上的改革探索。

1976年,金鱼公社十一大队(今凉水井社区)九队悄悄把生产队所有的田埂分了,社员拥有田埂的经营权,收成归自己所有。九队队长张德江一家分了1.8亩地的田埂,大春和小春各收了几十斤油菜和黄豆,有效改善了生活。

叶常理所在的六队,也召集社员们抓阄承包田埂,“悄悄咪咪分下去”。他抓到4块田埂,宽约1米,种下黄豆、蔬菜等补充口粮。黄豆成熟后,叶常理第一次给孩子做了豆腐,儿子叶万建不光吃完,还把碗底舔得干干净净。

不少人明白,问题的症结在于“本来让群众搞就能搞好,关键就是没敢让群众自己搞”。但在当时,“自己搞”意味着动摇生产队这一基础,是个“大问题”。时任广汉县委书记常光南请示省委后,得到了可在当地“搞试点”的批示。

1978年,广汉县金鱼公社十一大队一队社员领取预分现金(金鱼镇政府供图)

1978年初,金鱼公社在全省率先推行“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也就是说每个组在完成产量指标后,超产部分按一定比例奖励给社员。这就是后来风行于许多地区,被称为“包产到组”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的初始模式。

于是,九队在此前“分田埂”的基础上,把土地一分为二:每户1分秧亩田、4分口粮田,由社员自行组织耕作,余下仍为生产队的集体公田。当年“秋后算账”,口粮田花费的肥料、工时都不如公田,产量却差不多比后者翻一番。

 

“分组作业”提振积极性

一年增产500万斤粮食

全新的生产制度,极大提升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

金鱼公社十一大队六队分成了两个组,由各自的组长带队抓生产,相互之间形成竞争。当时的一组组长徐必琼说,“分组作业”明确了每名社员的责任,“有的挖土、有的播种、有的担粪水,总之有了分工”,谁在偷懒一目了然。

“每个组的‘摊摊’划小了,每个人的活路由组长定,一个人耽误干活,会影响大家挣工分。”徐必琼介绍,六队还明确,一旦增产,便给予组长和相关负责人一定的粮食、工分奖励;产量没搞上去,责任人受罚,扣减粮食和工分。

效果如何?叶常理从柜子上方拿下一个编织袋,里面珍藏着他担任公社会计时的文献资料,其中一个笔记本中记载道:(19)77年,237900斤;(19)78年,292323斤。这意味着,依靠上述激励政策,1978年,六队粮食总产量比1977年增加54423斤,平均每亩增产超300斤。“当年,每个社员多分了200多斤粮食。”

1978年秋天,一份金鱼公社的“包产到组”情况交到常光南手中:2万多亩土地,增产了503万斤粮食,每亩平均增产了200斤还多点。

1978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刊文介绍金鱼公社改革经验(周玉琴 摄)

1979年2月20日,四川日报刊文介绍金鱼公社改革经验(周玉琴 摄)

1978年12月、1979年2月,《人民日报》《四川日报》先后刊文,介绍金鱼公社经验。1979年10月,四川省委发出100号文件,在全国最早提出“可以包产到专业组、专业户、专业人、实行奖赔责任制”。到1982年底,四川农村已有近98%的生产队实行了“包产到组、包干到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迸发。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