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场馆里学党史⑦ |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铭记一段用坚强面对灾难的日子

2021-05-31 16:59:3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向华

四川在线记者 成博 文/图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位于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绵阳市北川县曲山镇任家坪。在纪念馆序厅里,依托一整面墙,以青铜制作了一座名为“山川永纪”的浮雕群,艺术化再现了抗震救灾中的97个人物形象,包括人们熟知的“警察妈妈”蒋晓娟、"敬礼男孩"郎峥等。整个浮雕群,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立体画卷,史诗般地再现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光辉历程。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图据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从高空俯瞰5·12万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可以看出大地撕裂时的裂缝形象。5月20日,记者走进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在此从事讲解工作5年的讲解员王华蓉告诉记者,“将灾难时刻闪电般定格在大地之间,留给后人永恒的记忆,这正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的设计理念。”

01

摄影机、生命探测仪:

抗震救灾的决心与生命的奇迹


第一时间记录北川震后情况的摄影机

纪念馆一楼展厅中,陈列着一台第一时间记录北川老县城地震发生情况的摄影机。王华蓉告诉记者,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当天,北川县委礼堂正在举办五四青年表彰大会,“大会刚刚开始,地震就发生了,”在震后逃生的混乱中,这台摄影机被丢在了地上。过了一分多钟,地面摇动结束之后,时任北川县曲山镇大水村党支部书记唐祖华在准备从礼堂后门出去救人时捡到了这台摄影机,他捡起摄影机,拍下了震后北川县委大礼堂和北川中学的震后场面。

在救援人员到达北川后,唐祖华把他拍到的珍贵画面无偿提供给中央电视台,面向全国观众播出。在唐祖华拍下的画面中,我们看到了县委礼堂的武警官兵和党员干部在震后立即疏散、转移群众,看到了北川中学师生和附近群众一道救援被埋师生,看到了县城群众从百货商店清理、集中生活物资……这些画面,成为了全国观众了解汶川特大地震灾情的重要一手资料。


海南救援队在北川救援时使用的光学生命探测仪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如何抓住救援黄金72小时,尽可能多地抢救灾民,成为了抗震救灾初期最紧迫的任务。在纪念馆中,陈列着一件海南救援队驰援北川时使用过的光学生命探测仪,将我们的记忆拉回到了那个与死神争分夺秒的救灾时刻。

在地震中,北川县中医院家属楼倒塌,北川县中医院医生唐雄和妻子谢守菊被压埋在废墟中。5月13日,海南省组织的包括地震专家、消防队员、医疗机构人员等54人组成的第一支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到达四川地震灾区,在北川县中医院一带实施搜救任务。

5月15日下午,被压埋72小时22分钟的谢守菊被成功救出。但谢守菊心心念念的是与她一同被压在废墟下面、尚未被救出的丈夫唐雄。““我可以的,我没事,里面还有人,我跟他说了,有人救他!”谢守菊口中的“他”,是当时仍被压在废墟下的丈夫唐雄,她拜托搜救队员一定要救出唐雄,自己则投入到了对受伤灾民的救治中去。


空中俯瞰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裂缝”造型(图据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然而,救援队员使用生命探测仪并探测不出废墟中有任何生命迹象,加上根据谢守菊的描述,唐雄埋得较深,很难施救。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救援队员只能先去救其他受困者。5月16日,震后四天,仍然没有搜救小组把唐雄救出来,其他救援小组在努力多次后都宣布失败,一直在救助其他伤员的谢守菊开始着急了,她再次找到了救出自己的海南救援队。

尽管此时早就过了黄金救援时间,看到了谢守菊的坚持,海南救援队于是重新回到那片废墟,经过多方位探测,生命探测仪发现了生命迹象。又经过了一天的救援,5月18日上午9时10分,被压在废墟下139小时的唐雄被成功救出,“出来了!出来了!快接一下!”听到救援队的呼喊,守在外面的谢守菊直冲到丈夫的担架边,双手扶着丈夫的肩膀,双眼使劲地看着丈夫。这台参与了救援唐雄的光学生命探测仪,与唐雄的生命奇迹一道,成为了“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重要物证。

02

援建指挥部、青川标语:

八方支援重建幸福家园

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灾区重大的人员伤亡,也摧毁了灾区民众赖以生存的家园。汶川大地震后仅仅一个月,中共中央做出正式决定:举全国之力,对口援建汶川地震灾区。随着中央的一声令下,19个对口援建省市,带着700多亿元援建资金,肩负神圣使命,像军人一样奔赴灾后重建战场。


挂满援建指挥部牌子的橱窗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二楼的展厅里,有一个挂满各地对口援建工作指挥部牌子的橱窗,里面“山东省援建北川工作指挥部”的牌子格外引人注目。在灾后重建的日子里,山东援建队的队员们曾经奋战在北川的土地上,从资金、技术、人员等多方面支援北川的灾后重建。牌子前摆放着的土铲上还留有北川新县城的泥土,援建队的安全帽上也充满了划痕。


还原援建场景的雕塑

在离橱窗不远的地方,纪念馆用雕塑的形式搭建了一幅灾后重建的场景,生动还原了地震重创后,重建家园的激情岁月。王华蓉告诉记者,“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援建者们扎根灾区,一干就是两三年。这组雕塑,选择了山东援建者崔学选、苏州援建者沈国芳和广东援建者邱衍庆进行再现。”

雕塑正中,头戴写有“潍坊援建”几个大字的山东援建这崔学选与北川的关系尤为密切。2008年7月,时任潍坊市建设局局长的崔学选,被任命为山东省援建北川前线指挥部指挥长助理兼新县城建设组组长。为了完成一份经得起检验的新县城规划,崔学选上任后就带领小组人员对北川老县城公共基础设施、人员分布等情况认真摸底,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崔学选走遍了北川的所有乡镇。他认真倾听群众对新县城的期盼,认真思量如何将羌民族的元素保留到县城建设中。

2008年8月7日,崔学选开始持续腹痛,但他仍然坚持下乡看新县城选址。到9月6日晚,崔学选再一次剧烈腹痛,为了不影响同事,他于第二天早上前往绵阳市中心医院,很快查出是癌症,前线指挥部决定立即将他转回山东治疗。为新北川建设规划熬过无数夜、流了无数汗的崔学选最终没能参与到新北川的建设中,但他留下的“只要有一户群众不住进永久性住房,我们就住在板房里”,成为了援建者与灾区人民深厚感情的见证。

如今,让崔学选心心念念的北川新县城已是一座繁荣的城镇。新县城选址在安昌镇以东约两公里处,出于希望北川“永远繁荣昌盛”的愿景,新县城所在地被命名为永昌镇。


青川标语

在震后的废墟上重建家园,有兄弟省份的慷慨援助,也需要灾区民众发奋自强。“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在灾后重建中,这两句由青川县枣树村农民们自发写下的标语,清晰地表明了灾区群众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的决心,成为那段不等不靠率先建房岁月的见证。

5月20日,记者在纪念馆二楼看到了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的青川农民标语标语。王华蓉告诉记者,两条标语均由枣树村当时的村主任雍明写就,一条贴在村民尚元进家的墙上,一条贴在村民李玉明家的墙上。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枣树村村民的房屋严重损毁。其中有位叫石光武的村民,他右手残疾、妻子是聋哑人,家里好不容易才将两间土坯房换成一楼一底的楼房。可惜两家住进新房不久,房子就被毁了。”

房屋毁了,村民们却没有泄气,石光武不断安慰妻子和邻居说,“大不了从头再来,只要有手有脚有条命,还怕啥子?”他率先搭起抗震棚,建起过渡房;7月中旬就开始修建永久性住房。李玉明也行动起来。

03

直升机残骸、办公室台灯:

永不磨灭的抗震救灾精神丰碑

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不仅让我们见识了自然的残酷,也让我们感受到人间的大爱与温暖。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里,是不是就会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熟悉的名字偶遇,他们用自己的心血守望着这片土地,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托起天灾的残酷重压,他们的精神持久地感染着世人。


还原邱光华机组的雕塑与失事运输机残骸

在纪念馆二楼,有一座反映英雄机长邱光华和他的战友们查看灾区地图的雕塑,定格了空军飞行员为受灾群众开辟生命线的瞬间。地震发生后,邱光华一直随着成都军区抗震救灾部队执行救援任务。5月31日,在两次往汶川县草坡乡、耿达乡运送药品、食物之后,下午13时,邱光华第三次起飞,驾驶一架米-171运输直升飞机运送10名医务人员到理县。返航途中,因高山峡谷局部气候瞬时变化,直升机遭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失事。6月10日,人们在邱光华机组执行任务航线附近的深山峡谷密林中找到了直升机残骸,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在雕塑前方,陈列着部分直升机残骸,无声地诉说着抗震救灾奇迹背后令人悲痛的一面。“邱光华是阿坝州茂县人,他的家乡也是汶川地震的重灾区。在17天的救灾飞行中,邱光华频繁执行汶川、北川、茂县等重灾区的飞行任务,先后飞行63架次,运送救灾物资25.8吨,输送救灾人员87人,转移受灾群众234人,为抗震救灾作出了突出贡献。”


叶志平遗物

在抗震救灾期间获得“最牛校长”之称的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生前的办公和生活用品也在纪念馆中静静陈列,一盏办公室的台灯、一枚工作印章、一台计算器,还有一些常用药,被陈列得好像叶志平仍在伏案工作的样子。

王华蓉告诉记者,从2005年起,叶志平每年都会在全校组织一到两次针对自然灾害的疏散演练。他也用自己的执著,先后两次向教育局申请资金,对学校年久失修的教学楼进行加固,“因为在叶校长的眼力,学生老师的安全,是一名校长、一所学校最首要的职责”。当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桑枣中学2300多名师生仅用时1分36秒全部安全撤离,全校师生零伤亡。

“地震发生的时候,叶校长正在外地。当他第一时间赶回学校,听到报告说全校师生零伤亡时,他忍不住流下了泪水,” 2009年5月,一所具有抗震性的新桑枣中学在桑枣镇新址上破土动工。新教学楼教室全部采用在灾害发生时更容易踹开的木门,走廊设计成了支撑性更好的柱廊式走廊,阳台的宽度也定成了便于师生疏散的2米以上。2011年6月27日,在为桑枣中学建成了最坚固的教学楼之后,叶志平因脑溢血逝世。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