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带感”生活⑨ | 用科技种田  这个新型职业农民不一般

2021-06-14 14:42:5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袁东山

四川在线记者 史晓露/文 李强/图、视频

小康见证人:吴春

80后,广汉市好耕夫家庭农场主,“八零耕夫”创办人。本是四川省农科院的一名科研人员,2015年他辞职到农村创业,流转500余亩农田种植粮食,销售鲜米、糙米、菜籽油等农产品。他还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如今,他的家庭农场小有名气,年销售收入达300余万元。

制图 沈晓颖

6月4日,广汉市金鱼镇亭江社区的百亩农田里,两台插秧机来回穿梭,不一会儿,田里就竖起一排排嫩绿的秧苗。

“最近抢农时,早栽一天,一亩就可以多产几十斤粮食。”吴春站在田埂上向记者介绍,插秧机一天可以栽秧100亩,效率是人工的20倍左右。

不仅知农时、懂农事,眼前这个80后小伙还把高科技带进了农田。

用科技绿色方式种田,现代农业与美丽乡村齐飞

“晒得更黑了。”说起这几年的变化,吴春自嘲道。他个头不高,皮肤黝黑,当天一身短袖衫配黑色运动裤,脚下蹬一双球鞋,显得格外精神。

吴春曾是省农科院的一名科研人员,从事农作物栽培技术研究近10年。由于看好农业的发展前景,2015年,他放弃城市安稳的工作,和3个高中同学一起到农村创业。他们选址金鱼镇创办四川艾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在该镇流转500余亩农田种粮。“我过去长期在这里搞试验,这里属于都江堰灌区,土质肥沃,气候适宜。”吴春说。

科研人员下乡种田,自带优势。由于长期从事农作物栽培试验,吴春在品种、用肥、栽培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下乡后,他发现,虽然当地农业生产已向集中流转、规模种植方向发展,但大多数农户种田全凭经验,品种使用不优、缺乏先进技术。“过去这里的小麦品种抗病性差、产量低,我们来了之后积极推广川麦42、川麦104等高产高抗品种,小麦每亩可增产一两百斤。”吴春介绍。

走进家庭农场内,墙上悬挂的几张与外国专家的照片引起了记者注意。“这是法国农科院、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MMYT)的农业专家到基地上考察。”吴春介绍,他与国内外的科研单位、专家长期合作,承接试验项目,能够第一时间推广应用先进的栽培技术,其中最引以为傲的就是“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技术”。

四川秋季多雨,土壤黏性强,过去种小麦,农民习惯了先旋耕整地,再播种,但是花了很多精力和成本,出苗率却不高。吴春说,针对该问题,省农科院作物所汤永禄团队自主研发了“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技术”。“这种技术不需要提前整地,田再湿也能播下去,而且质量高、成本低,每亩用种量可以节省一半。”吴春介绍,在他的带动下,这项技术在当地得到大面积推广,小麦亩产提高了三四十公斤。

此外,他还积极推广秸秆还田技术,以绿色高效的种植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你看,我们的水田上都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秸秆。”吴春指着秧田说道,这是上一季小麦收割后留下的秸秆,经过粉碎后全部用来还田,不仅能抑制杂草生长,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

说话间,几只白鹤飞过,俯下身在田间觅食。“现在生态好了,经常能看到白鹤在田里找吃的,特别是拖拉机耕地的时候,它们还会跟着拖拉机飞,因为翻地之后,土壤里的虫子都出来了。”

主打新鲜大米销售,走差异化经营之路

“现在种粮大户这么多,如何才能做出特色?”创业之初,吴春和团队就陷入思考。

一方面,长期以来,稻谷、小麦等粮油产品缺少加工,附加值低;另一方面,现在的大米市场,基本上被几家龙头企业垄断。“我们只能走差异化经营道路。”最终,他和团队锁定方向——把“新米销售”作为主营业务,并推出“7天新鲜到家”服务。

为此,他们建立粮食加工仓储基地,创立“八零耕夫”粮油品牌。“我们卖的米都是当年新米,下单后再现打,保证足够的新鲜度。”

虽然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但并未一味追求高端。“我们的大米售价在7.6元/公斤,目标人群还是普通消费者,最关键的还是要把质量做优,把服务搞好,即使购买一袋米,我们都包送。”吴春说。

创业6年来,他保持了稳扎稳打的风格。“自有基地规模不增,但要提质增效,带动周边农户一起发展。”吴春说。近年来,他通过开展农技培训,带领当地贫困户发展规模种植业,并以高于粮站的收购价收购水稻、小麦。“亩产650公斤稻谷,每公斤的收购价高出1毛钱,农户就可以多挣65元。”在吴春的带动下,当地大米加工规模已发展到2000多亩,2017年月湾村摘掉了市级贫困村的帽子。

线上线下联动销售,品牌知名度也日益提升。“每年新米上市的季节,找我们预定大米的客户很多,主要集中在成德绵地区。”吴春说,如今大米年产量稳定在170吨左右,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虽然尚属于小品牌,但吴春相信,“未来增长潜力还很大。下一步我们准备研发功能性大米,比如针对糖尿病人的低糖大米,目前有10多个品种都在做实验。”

小康感言:

我从小在城市里长大,我妈过去常说我,“别人都是鲤鱼跃龙门,你反而下乡当起了农民”。但我觉得乐在其中。

创业虽然很苦,但却磨练心性。还记得创业之初,缺资金、缺设备、缺渠道,创业前3年,我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农忙时候,每天早出晚归,经常要凌晨一两点才能睡觉。但经过一番历练之后,我的韧性更强,越来越懂得做事需坚持,遇事不抱怨。

我热爱农业,在这里一份耕耘就能换来一份收获,农业生产也来不得半点虚假。希望有更多有情怀的人能加入到乡村振兴的队伍中来。

相关链接:

我的“带感”生活⑧ | 李腾:我的柠檬够酸 我的生活够甜

我的“带感”生活⑦ | 逐梦最强!这位“90后”参与打造“华龙一号”的能量“芯”

我的“带感”生活⑥ | 这位“全国十佳最美教师”为啥“爱折腾”?

我的“带感”生活⑤ | 鲍进芝:从“带村成长”到“与村同长”,乡村文旅成“主战场”

我的“带感”生活④ | 胥思广:集卡狂人用收藏见证历史

我的“带感”生活③|50岁重拾绣花针创业,杨华珍让大山里的传统手艺走向世界

我的“带感”生活② | 黄晶:“亮晶晶”照亮孩子前行路

我的“带感”生活① | 陈龙:时速300公里的“飞驰人生”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