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如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 这场会议划重点

2021-07-29 20:03:2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何勇

四川在线记者 王若晔

7月29日,遂宁召开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推进会议,此次会议标志遂宁“三农”工作重心转向乡村振兴。

近年来,遂宁“三农”工作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农田建设、农机现代化工作等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但农业产业小而散、品牌多而不强、乡村建设规划档次不高等问题仍客观存在。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遂宁有何计划?

安居区三家大米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廖锦辉 摄影

传好“接力棒”

守住防返贫底线,注重过渡衔接

在会议开始前,参会代表们先到了多个点位调研考察。在船山区桂花镇金井村,房屋整洁有序、农田瓜果飘香、荷塘荷花盛开、村民安居乐业……这样一幅和谐的乡村画卷,让代表们感叹。

2014年,金井村还是省级贫困村,在多年的持续奋斗和不懈努力下,2019年村里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去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达 21000 余元,村容村貌大变样,特色产业逐渐成型。

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须臾不可懈怠,更需要紧抓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不放松”,常抓脱贫攻坚任务落实“不放手”。

传好脱贫攻坚“接力棒”,会议提到,要把稳“动态监测”这个基础,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出严重事故困难户等易返贫对象的全面排查、精准掌握、动态监测,做到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及早帮扶。

巩固脱贫成果、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最关键的是要确保脱贫人口的收入不下降并且还能持续增长。

射洪市柑橘农业产业带。 廖锦辉 摄影

去年遂宁脱贫家庭年人均纯收入9190元,比全省低3.1个百分点,意味着需要把牢“持续增收”这个核心。具体而言,就是要着力促进脱贫人口就业,持续加大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其他低收入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最大限度帮助脱贫户持续实现就业增收。

同时,加大扶贫产业扶持力度,在资金和项目安排上给予重点倾斜,推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脱贫户的参与度和受益度。优化提升消费帮扶措施也是重点之一,要促进“产销衔接”,深化“以购促扶”,解决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带动脱贫户共享农业发展红利。

遂宁高新区524红苕快繁组培室。 廖锦辉 摄影

此外,还需要把握好“政策调整”这个关键。也就是说用好用活用足各项惠民政策,织密兜牢基本生活“保障网”,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兜尽兜。并充分用好市场手段,在船山、射洪成功试点的基础上,全域推广实施精准防贫保险,避免出现“悬崖效应”和“福利陷阱”。

勾勒“路线图”

聚焦更强更美更富,打造乡村振兴的“遂宁样板”

如何走出一条具有遂宁特色的丘陵地区乡村振兴之路?当天的会议上,聚焦农业发展要朝着“更强”的方向提质、农村发展要朝着“更美”的方向提升、农民发展要朝着“更富”的方向提效三方面,遂宁勾勒出接下来行动的“路线图”。

农业发展“更强”,意味着要走一条特色化、规模化、绿色化、集约化的现代高质高效农业之路。

俯瞰蓬溪县常乐镇拱市村。 王若晔 摄影

具体来说,要在抓转型、补链条、强品牌上做文章: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成片成带成规模的现代农业园区,推动一批特色农副产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按照成片成带成规模的思路,围绕主要农产品,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把特色农产品做得更精、做得更优,提升“遂宁鲜”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附加值。

农村发展“更美”,“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质量运营”是关键。一张规划图胜过无数言语,特别提到要在规划范围上“扩面”、在规划理念上“超前”、在规划成果上“提质”。

在规划基础上,做到“高标准”打造。按照“大地景观化、庭院园林化、农田田园化、产业特色化、城乡一体化”,打造“山水林田湖”一体景观,构建村容村貌美、服务设施美、生态环境美、富民产业美、社会和谐美的“五美乡村”。最终达到“高质量”呈现,推动美丽乡村串珠成链、连片成景。

射洪市广兴镇双江村“两江画廊”。 廖锦辉  摄影

农民发展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衡量一个地区“三农”发展的核心指标之一。

农民如何“更富”?围绕农民增收来源,会议提出三个思路:全力增加工资性收入,强化“订单式”“点餐式”培养,建设新型职业化农民工队伍,加强企业联动和劳务输出,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大力提高经营性收入,以乡村人才振兴学历提升计划为抓手,打造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着力拓展财产性收入,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作用,通过入股、分红、就业等方式增加农民收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