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县域崛起战略 绵阳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底部基础

2021-10-13 11:58:5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四川在线记者 祖明远

“未来五年,绵阳经济年均增速要高于全国、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要达到5000亿元。”10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绵阳市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绵阳提出今后五年经济发展领域的奋斗目标。

过去五年,绵阳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迈上2000亿元、3000亿元两个台阶。要冲击新高度,绵阳将实施“四大战略”,其中,“县域崛起”引人关注——被提高到全市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了绵阳对县域发展的重视。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区域经济的基础支撑。“对绵阳来讲,基础在县域、短板在县域、潜力在县域,没有县域经济的大突破,就没有全市经济的大发展。”党代会报告如此表述。

事实上,下大力气发展县域经济,绵阳的政策发力早已“有迹可循”。


推动县域发展,绵阳近年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西成高铁、京昆高速、九绵高速等交通干线建设,受此带动,江油市青莲镇的文旅产业日益受到外地游客的欢迎。图为西成高铁与九绵高速江油青莲段在此“相交”

7月底,绵阳举行一场规模空前的项目现场会。全市县处级领导干部悉数出席,两天奔行620余公里,主题只有一个——聚焦县域经济重点项目建设。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场现场会是绵阳推动县域崛起的“预赛”——绵阳为各个县域划定了“赛道”。例如,涪城区要在全国百强区晋级升位,三台县要创建国家、省新型城镇化示范县等。而最近的党代会则正式“鸣哨”——统筹“指挥棒”,通过调动县域发展的活力,做强全市经济底部支撑,向着地区生产总值5000亿元的目标“冲刺”。

当好“教练员” 制定奖惩规则

因材施教规划不同“赛道”

 

进入2021年,县域经济成为绵阳发展的关键词之一。

起草出台的《推动县域经济突破发展20条措施》(以下简称《20条措施》),以空前力度奖励县域发展;聚焦县域发展,启动大规模项目建设现场会。3月起,绵阳还启动了一项新的工作机制:每月举行一次县(市、区)委书记月度重点工作点评会(以下简称“点评会”),由市委主要领导主持会议,汇报点评的重点还是县域经济。

为什么如此关注县域经济?答案其实写在数据中:今年上半年,全市县域范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252.16亿元,占全市总量的80.98%。

为此,绵阳出打造系统的政策机制体系,其特色在于强调统筹与指导。

如果将县域比作“选手”,市级则化身“教练员”——不直接下场“参赛”,而是为每个县域设置目标“赛道”、量身定做“训练计划”,结合目标进行强化“指导”。

县域情况各不相同,政策自然不能“一刀切”。为此,绵阳实行“一县一策”,结合县域发展所需,由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在专项资金、要素保障等方面的针对性政策,最高单项奖励高达1000万元。“赛道”也各不相同:比如,支持涪城区在全国百强区晋级升位,支持安州区打造绵阳城市新组团,支持江油和三台创建国家、省新型城镇化示范县等。

点评会更是一场“拉练”。县(市、区)委书记要汇报重点工作推进情况,绵阳市委主要领导还会对特色亮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点评。每月一次的点评会,不仅看进度、找差距,更为县域发展传导干劲。

县域统筹能力相对较弱,遇到超出难题怎么办?点评会上也是市县联动的通道——通过市委、市政府对县域工作的检查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各地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动各项重点工作落地落实。

绵阳高新区推动钜成产业园项目落地,该产业园区项目计划总投资30亿元,致力于发展芯片、5G通信等高科技产业。为推动项目进展,市级领导带队多次上门沟通,促成了项目的顺利落地。

激活“运动员” 紧扣发展主线

各展所长推动发展“提速”

 

绵阳地域非常多样,涵盖平原、丘陵和山区,发展也不均衡,其中既有全省十强县,也有脱贫“摘帽”县,各个县域着力点也各不相同。

而随着“赛道”划定,奖惩规则与支持政策到位,各县域也纷纷根据优势产业方向启动相关工作。

三台县是农业大县,为擦亮农业金字招牌,三台县正在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特别是在生猪和种子两大领域发力,力争打造中国西部生猪种业高地和长江中上游油菜制种第一县,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努力承担起生猪种业和油菜制种“国家队”历史使命。如今,三台县麦冬种养循环、生猪种业园区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县


2021年三台县共栽植麦冬6.1万亩,综合产值40亿元。当地现拥有麦冬精深加工企业3个,当地农民人均可配收入29616元,高出全县58.8%。图为麦冬种植核心区永明镇万家坎村 郭超英 摄

发挥特色优势,推动经济高速发展,过去五年,三台县经济总量在全省排名从54位跃升至32位,领跑全省农产品主产区县。

突破还来自工作方式的创新

最近,不到半年时间,天仪研究院等一批卫星研发和制造相关企业就落户涪城区,其智能卫星超级工厂将于近期完工,该项目将填补我省没有卫星平台的空白,未来有望带动形成千亿级的卫星研发制造和应用产业链条。“绵阳卫星超级工厂在建成后,将举办年产50颗新型遥感卫星的生产能力。”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裁陈险峰说。

该产业从无到有落户涪城区的过程,秘诀就是平台化招引。告别过去逐个项目对接,涪城区采取平台化思维,通过专业平台公司招引、培育和服务相关项目,“如果说过去是一颗颗‘植树’,现在则是一片片‘造林’。”涪城区委主要领导说。

以科技创新项目为例,涪城区与中科院、中关村集团等合作,建设了11个科技创新平台,利用其渠道在全国对接筛选合适的项目,目前已有157家科技创新企业落户

不久前,工信部下属的赛迪顾问发布“百强区”榜单,涪城区排名跨越升级到68位,上升6位,实现重大突破。


涪城区临港经济发展区已入驻惠科等项目,预计今年产值将达230亿元,未来将打造为千亿元的产业集聚区,图为临港经济发展区一角 涪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配齐“服务员” 完善配套政策

齐心共抓助力冲刺“撞线”

 

筑牢县域经济底部基础,项目投资是关键。除各县域“选手”主动对接争取项目外,绵阳市还制定了相关工作机制,从全市层面统筹推进,为县域项目建设提供便利。为此,8月16日,绵阳市成立了项目谋划专班,旨在加强对全市项目谋划、推进的统筹,“旨在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形势分析、综合研判,有的放矢、精准施策。”绵阳市委主要领导如此点评。

县域“选手”间的PK,还离不开相关市级部门的政策“保障”

发展县域经济,关键在于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为此绵阳市由经信部门牵头出台了《集中精力大抓工业24条措施》。不仅强化县域经济抓工业的主导方向,更围绕县域、园区制定了细化的工业发展方向,拿出“真金白银”奖励创新产业发展,特别是绵阳有优势、发展有前景的核技术应用产业、北斗卫星应用产业、5G产业、物联网产业、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

同样的,为优化营商环境,绵阳市选聘了100名营商环境监督员,希望通过他们完善绵阳营商环境优化,通过座谈、明察暗访等方式,反馈相关领域的意见和建议,每年每人至少要提交一份监督情况说明。

绵阳还将建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办法和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作为对县(市、区)目标考评的重要内容,以及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绩效评价、干部奖惩任免和给予相关政策激励的重要依据。同时,绵阳还将每年评选“绵阳市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并给予奖励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