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台化”服务科技创新 绵阳涪城区这样“练出”科技“生力军”

2021-10-13 16:37:2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郭书琼

四川在线记者 祖明远

10月11日上午,在走访涪城区科技智谷内企业的路上,涪城区科协副主席刘建平偶遇了绵阳天仪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在简单的寒暄后,双方就谈起了即将举行的全省“科创大会”。作为绵阳天仪的“科技服务保姆”,刘建平有个小本子,上面记录着绵阳天仪擅长的商业卫星制造特长,以及对相关技术的需求。而通过“科创大会”,他想帮助企业进一步扩大“朋友圈”,“希望通过我们,能够搭一座桥梁促成科技供需对接。”刘建平说。

让双方结识的,是“天府科技云”。作为连接科技工作者“科技所能”与企事业单位“科技所需”的平台,其运行主体为各地科协,这带来一个挑战——县市区科协往往人数较少,而服务面较广,特别是涪城区这样的主城区,科技企业多达数千家,平均下来涪城区科协每人要对应5000多名注册科技工作者、1700多个组织机构用户。

但在一年多的运行中,涪城区“天府科技云”却取得长足发展,科技“供需”收录量位居全省全列,特别是促成有效对接458条,促进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几个人如何服务好数千科技企业,促成科技创新的明星企业发展?秘诀就在“平台化”思维当中。

 

用平台赋能 搭建“天府科技云”服务中心

 

2020年7月“天府科技云”正式上线,作为运行主体的各地科协,首当其冲要完成一项工作——收录当地科技工作者提供的科技所能,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科技所需。

考虑到涪城区科协只有5名工作人员,一户户上门摸底无疑是个艰巨的工作。“必须要调整工作思路,优化工作方法。”涪城区科协负责人说。

启发来自项目招引工作。当时,涪城区采用“平台化”思路,通过与中科院旗下公司等专业团队合作,建设了多个产业化平台,由平台负责在全国对口招引相关的企业落户,实现了由“一颗颗植树”向“一片片造林”的转变。

借鉴这一做法,涪城区在全省较早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搭建了涪城区“天府科技云”服务中心,充实了4名专业科技工作人员。通过增加人手,涪城区构建了一支专业团队,通过一整套完善的询问表格和记录方法,在逐户上门或电话访问中,逐渐完善了科技供需的数据库。

 

精细化对接 科技服务“保姆”要掌握“铜头铁嘴飞毛腿”

 

截至8月31日,涪城区在“天府科技云”平台累计注册科技工作者超过1.6万人,组织机构用户近9000个,发布科技服务及科技需求共14860条,科技成果转化发布量519个。

这些数据录入都是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完成,以此计算,平均每天要注册约50名科技工作者、发布40个科技服务及科技需求。靠的不是行政命令,而是工作人员细致的工作。

高效的入户摸底,要有基本方向。依靠涪城区科协在乡镇、街道的“延伸”——乡镇、街道干部兼职乡镇科协主席、当地医院院长和学校校长兼职科协副主席,涪城区很快对全区科技工作者和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初步筛选,建立一个潜在对象清单,再由此逐户走访。

这虽然提升了工作效率,但也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有的受访对象很积极,也有的不配合,这需要工作人员的努力沟通,“这个过程让我想起了涪城区一位‘老先进’,他的工作经验就是‘铜头铁嘴飞毛腿’,在工作中不能畏难,既要跑得勤,更要善沟通。”涪城区科协负责人说。

有时只需通过努力打开一个“突破口”,相关的单位会推介其熟悉的单位,“一环扣一环”,很快数据库就完善起来。

 

聚焦生产力 促成科技成果供需达成“闭环”

 

不久前,通过涪城区“天府科技云”的撮合,四川永贵科技有限公司的一项技术需求找到了“解答方”。但这样的成功对接之外,许多暂未达成的技术供需对接,也值得关注。

10月12日上午,刚刚从贵州省出差返回绵阳,四川昊宇龙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胥金龙就接到了科技服务“保姆”的电话。

为了帮他联系企业转型升级的技术供给,科技服务“保姆”已经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对接,目前已将对接范围扩大到绵阳市之外。

原来,四川昊宇龙星科技有限公司主营壁挂炉热水器冷热交换设备的研发与生产,是所在领域的龙头企业,但随着原材料铜价和人工费的上涨,企业正在寻找转型升级之路,为此,胥金龙通过“天府科技云”发布了两项关键技术需求——寻找可以替代铜的复合材料,以及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

这两项需求都需要一套系统解决方案,为此,科技服务“保姆”正在扩大对接范围。“这其实很有意义,因为做成功就为同类企业找到了一条以科技创新为主的转型升级之路。”涪城区“天府科技云”服务中心主任张育彬说。

事实上,技术供需上“云”只是开端,只有促成交易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真正发挥“天府科技云”的效用,实现一个“闭环”。为此,涪城区“天府科技云”也在拓展企业服务范围,最近正在参与帮助绵阳天仪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对接投融资服务。(受访者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