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减灾日看四川丨今年已发生地质灾害2061处,如何应对的?

2021-10-13 22:01:2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何勇

四川在线记者 寇敏芳

今天(10月13日)是国际减灾日,主题是“构建灾害风险适应性和抗灾力”。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近年来,整个地球频繁遭遇自然灾害,不同国家的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生命都受到巨大威胁。

根据应急管理部发布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风雹、干旱、台风、地震和地质灾害为主,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9494万人次受灾,792人死亡失踪;15.7万间房屋倒塌;农作物受灾面积10583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864亿元。

防灾减灾,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大自然出难题:

今年以来四川共发生2061处地质灾害

近十年来,四川先后经历了“5.12”汶川、“4.20”芦山、“8.8”九寨沟及“6.17”长宁等多次强烈地震,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四川在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受威胁群众数量、受威胁财产数等方面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是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

省地灾指挥部办公室介绍,今年汛期以来,我省气温偏高、汛期偏长,降雨偏多、雨量偏大,雨区集中、灾害偏重,川东北等地区累计雨量突破历史极值,全省共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3级(黄色)及以上预警5550次。

相比去年,今年汛期开启“超长待机”模式。华西秋雨又猛又急,9月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多年同期均值偏多56%,10月盆地大部秋雨强度较常年同期偏强。就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一轮强降雨触发了连续三天发布地灾橙色预警。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发生地质灾害2061处,平均每天发生7处,地质灾害风险持续高位运行。

自然资源部根据地质灾害多年发生规律预测,第四季度将进入地质灾害低发期,发生频次和危害程度将低于主汛期,但仍需防范台风、秋季异常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包括四川在内的部分省(区、市)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

防灾减灾在行动:

及时预警早撤快跑,筑牢安全底板

在严峻的防灾形势下,四川实现了实现地质灾害成功避险73起,共避免1783人因灾伤亡。

“每一起避险都来之不易。”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陈宁生说,实现避险的背后有一套严密的防灾体系在运转,需要政府、群众、防灾蹲点驻守技术支撑单位、企业等各方共同参与,缺一不可。

这些减灾案例给防灾工作带来哪些启示?我们从中挑选三个案例进行观察。

2021年7月6日,凉山州木里县项脚乡成功避让泥石流地质灾害,避免了20户118人因灾伤亡。灾害发生前,项脚村突降暴雨,今年建成投入使用的地灾专业监测预警设备发出警报,乡村干部及监测员立即向受威胁群众发出撤离信号,并组织项脚乡应急民兵分队逐户通知村民紧急避险转移。

2021年8月23日,自贡市沿滩区邓关街道新塘村5组成功避让崩塌地质灾害,避免1户5人因灾伤亡。沿滩区自然资源局在组织雨后核查中发现邓关街道新塘村5组一切坡建房点存在风险,立即将险情告知当地驻村干部和受威胁群众,并在地灾预警后,立即组织可能受到崩塌威胁的群众撤离并妥善安置。

2021年9月6日,达州市达川区赵固镇兴隆村13社兴隆湾成功避让滑坡灾害,避免10户32人因灾伤亡。汛期驻守达川区的技术支撑单位在排查中发现赵固镇兴隆村13社兴隆湾滑坡出现变形迹象,立即建议赵固镇政府对该点落实监测人员和防灾措施。赵固镇兴隆村村支书收到预警信息后开展雨中巡查时发现道路路面出现裂缝,预判发生滑坡可能性很大,立即向镇政府值班室和自然资源所报告,迅速召集村社干部组织群众紧急撤离,实现成功避险。

从这些成功避险案例中可以找到很多共性,如注重平时的防灾培训和预案演练、及时发布预警并确保预警传递到户到人、预警发布后及时转移受威胁群众、在人防全覆盖的基础上开展技防等。

“地质灾害防不胜防,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心。”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全省地灾防治系统人员全员在岗,持续开展隐患排查工作,坚守在防灾一线。针对川东北地区降雨持续集中、成灾风险高的实际情况,省级还派出2个调研指导工作组赴广元、巴中、绵阳、南充等地指导开展秋汛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工作加大对各级防灾人员值班值守情况检查抽查力度,逐级传导压力和责任。

目前,秋雨秋汛尚未结束,防灾减灾仍为关键。下一步我省将继续严格落实防灾减灾各项工作部署,实化隐患排查,加强监测预警,切实做好主动避让和避险管控,全力确保人员安全。在常态化防灾的基础上,还将部署一系列长效防灾措施,包括推进精细化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平台推广使用试运行,全力推进四川省地质灾害全域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落地见效等。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