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鸣 四川在线记者 徐莉莎
10月21日,在山东烟台举行的中国核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上,由中国核学会、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联合出品,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科普作品——《托起明天的太阳》举行首发仪式。
万物生长靠太阳。科学家们长期致力于利用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为人类开发一种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因此,在地球上以探索清洁能源为目标的受控核聚变研究装置又被称为“人造太阳”。
四川是我国第一座“人造太阳”核聚变实验装置的诞生地。为使公众科学了解核聚变能源开发科学知识,激励聚变新生力量积极参与这项造福全人类的伟大事业,来自四川成都的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组织青年科技团队,创作编撰了这部核聚变科普力作。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副院长陈庆川在活动上作发布。据他介绍,《托起明天的太阳》向公众普及了什么是热核聚变、如何实现可控核聚变、何谓人造太阳等磁约束核聚变知识;还讲述了中国人追梦“人造太阳”的故事,其中介绍了中国环流器一号(HL-1)、中国环流器二号A(HL-2A)、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东方超环EAST等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核聚变研究装置,以及中国参与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等国内外核聚变能源研发的进程、现状。
据主创人员介绍,这是一本让知识动起来和活起来、会说话的科普作品。
翻阅全书,一个头顶熠熠光环、身穿白蓝工装的卡通形象贯穿其中,这是本书的形象宣传大使——太阳小子。头顶的光环,源自于成都出土的商周太阳神鸟;白蓝工装则源自核聚变科技工作者的形象。太阳小子的阳光、博学、执着,象征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为可控核聚变研究不懈奋斗,为人类带来可持续清洁能源的无限希望。
本书还适应了当代青少年读者阅读习惯和新媒体传播特点。语言生动有趣,漫画、图表图文并茂;扫描二维码,还可浏览视频、动画,实现了平面阅读与可视化的有效结合。
本书的创作从2018年9月启动,历时3年。创作稿先后经过多次专家评审。作者团队由多名年轻博士及硕士组成,其中包括曾获“亚太等离子体物理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四川省青年科技奖”“胡济民教育科学奖”等荣誉的年轻作者。
专家支持团队汇聚了众多核聚变科研领域的院士、一线专家、学者以及特聘科普专家等,并得到中国核学会、科技部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四川省科技厅的支持和指导。
专家认为,《托起明天的太阳》是一本国内目前少见的,较为全面、客观地反应国内外及我国核聚变装置发展历程且适合广大青少年及社会公众阅读,具有较高文献价值的科普作品。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认为,《托起明天的太阳》对于普及核聚变知识,宣传可控核聚变能源,倡导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树立科技自立自强信心,在青少年中培育从事核科学研究的兴趣,树立科技报国思想都有重要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认为,本书将知识传播和精神传递相互融合,既普及重大科学问题,又融汇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心制作的优秀科普读物。
据透露,《托起明天的太阳》出版后,中国核学会、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将组织科普团队,携带《托起明天的太阳》一书走进校园,走进公众,开展一系列宣传可控核聚变科学知识的科普活动。
知识多一点>>>
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是我国最早从事可控核聚变科学研究的大型核聚变科研基地,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座人造太阳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器一号(HL-1)核聚变实验装置,它的建成和运行实现了我国核聚变研究由原理探索到大规模装置实验的重大跨越,是我国受控核聚变研究尤其是磁约束核聚变进入大规模实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随后又陆续建成和运行了中国环流器新一号(HL-1M)、中国环流器二号A(HL-2A)、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等中国环流器系列装置。其中,中国环流器二号A(HL-2A)成功实现中国第一次高约束模放电所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使我国在继欧盟、美国和日本之后,站上了核聚变研究的这一先进平台。
2020年12月4日,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的中国环流器二号M 装置,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先进磁约束核聚变实验研究装置,将成为实现我国核聚变能开发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依托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