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精神·四川印记①丨巴中八旬老人的“碑林长征”:奔走30年,为十数万红军将士留名

2021-11-19 10:19:5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覃贻花

四川在线记者 钟帆 巴中观察 施皓文 摄影报道

“非常贴切,这就是革命老区巴中的精神,80多年前的红军训词依然能指引我们老区现在的建设。”11月18日晚上,刚结束巴中市党代会行程,张崇鱼开始整理讲党课资料。此次党代会期间,让他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巴中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川陕苏区时期红四方面军的十六字训词确定为新时代城市精神。

这样的老区精神,也恰似张崇鱼半生奋斗的真实写照。1992年至今,抱着为老红军在巴中“安家”的想法,他跑遍全国20多个省区市,拜访1000多家单位和5000多位红军将士及亲属,在建成了中国最大的红军碑林——川陕苏区将帅碑林。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他已将13.8万红军的英名镌刻于丰碑之上。

如今,耄耋之年,白发苍苍的张崇鱼仍在路上,继续他的“碑林长征”,不胜不休……

想在巴中给老红军们安个家

让老区人民永远铭记他们的丰功伟绩

张崇鱼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是土生土长的巴中人。

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他自小耳濡目染了不少红军故事。尤其是在他念中学的时候,学校请来一位老红军给师生讲课。当老红军讲到牺牲的战友时,年少的张崇鱼备受触动。

1992年,红军入川60周年。时任巴中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委主任的他,代表单位参加红军入川六十周年庆典。活动中,在系统了解红四方面军在巴中的历史后,张崇鱼萌发了为红军修建碑林的想法,“我想在巴中给老红军们安个家,让他们在几十年后重聚巴山,并且将他们的历史再现,让我们老区人民永远记住他们的丰功伟绩。”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就此,仅怀揣800元积蓄的张崇鱼踏上了他的碑林“长征路”。从成都到陕西、青海、黑龙江、新疆……张崇鱼跑遍全国20多个省区市,总计出行170多次,行程超过70万公里,拜访了1000多家单位和5000多位红军将士及亲属,八方筹措建碑资金3000余万元,找到了13.8万名老红军的资料,1.2万件纪念物品和2万张照片。

在此期间,仅北京,张崇鱼就去了40多次,他常常住5元或者15元一晚的地下室,三餐主食都是随身带的干粮。在四川省委老干部局,他手抄了三天,记录下1000多名红军将士资料。在湖南省民政厅,他花了5天时间抄写了2.83多万名烈士的名录。

耄耋之年继续“碑林长征”

愿做红军将士及亲属与老区间的“桥梁”

近30年来,巴中南龛山顶120多亩的土地上,碑林长廊立起了4000多块红军将士纪念单碑,川陕苏区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周围的黑色大理石石碑上镌刻下13.8万红军英名,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红军碑林。

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图片(摄/巴中观察 谭小龙)

如今,张崇鱼已过八旬高龄,但他的“碑林长征”仍在继续。

3个多月前,应老红军陶万荣之子的邀请,张崇鱼亲赴大连,接受原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营营长陶万荣的遗物捐赠,“他们信任我,才把这件事情交给我,不能辜负老红军和家属的信任。”

“最近几年又新增了2.6多万人,加上之前的13.8万人,大概有16.4万人了。”据张崇鱼介绍,这份红军英烈名录被保存于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内,名单仍在继续增加。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志愿在红军中。”这是张崇鱼初创将帅碑林时立下的志。如今,他矢志不移,依旧担当着红军将士及其亲属与革命老区之间的“桥梁”,维系着这段80多年的“军民鱼水情”。

长久以来,他的事迹也在巴中口口相传。2021年,张崇鱼先后入选“中国好人榜”,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表彰。已随子女定居成都的他多次受邀回到巴中,以亲身经历,给当地的党员干部们讲党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