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应对16次明显降雨,安全转移群众123.3万人……这场会议“复盘”今年四川防汛减灾工作

2021-12-23 18:08:2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梁庆

四川在线记者  邵明亮

12月23日,全省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会议暨全省水文工作座谈会在遂宁市举行。2021年四川防汛减灾经受住了哪些考验?工作取得哪些突出成绩?今后又将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

当天的会议,通过四川省2021年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报告和相关市州分享环节,对今年四川防汛减灾进行了一次“复盘”。

看汛情灾情:水旱灾害更替暴发,险情灾情交织

“2021年汛期,我省共经历16次明显降雨过程,中小河流洪水频发,水旱灾害更替暴发,险情灾情交织。”四川省水利厅副厅长谭小平开门见山,对今年汛期做了介绍。

看雨情——呈现“降雨偏多、落区重叠”特点。全省平均降水量898.7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16%。秋雨较常年同期偏多66%。8月、9月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分别偏多37%、50%,均位列历史同期第5多位。

看汛情——呈现“秋汛偏强、支流多发”特点。全省97条河流206站次超警、39条河流51站次超保,中小河流占超警超保河流数的90%以上,部分中小河流反复超警。在“7·10”洪灾过程中,渠江流域发生近10年来最大洪水过程,巴河支流通江河通江站发生1958年建站以来最大洪水。

看灾情——呈现“总体偏重、局部集中”特点。全省21个市(州)179个县(市、区)649.7万人次因洪涝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09.7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33.5亿元。干旱灾情尤以攀枝花市最重,全省因旱饮水影响人口2.82万人,农业损失约1.55亿元。

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受极端天气影响,今年我省降雨偏多、汛期偏长、落区高度重叠、局部受灾重,经济损失达209.7亿元。涪江、嘉陵江出现有记录以来最强秋汛,防汛减灾工作面临严峻考验。

看防范应对:科学谋划、主动作为是制胜法宝

“2021年是我省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极不平凡的一年。”四川省水利厅厅长郭亨孝表示,今年汛期,我省水利系统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快反应,达到了更好效果,成功应对16次明显降雨过程,安全转移群众123.3万人。

科学谋划、主动作为是四川防汛减灾的制胜法宝。

郭亨孝表示,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四川水利系统主动谋划推动水文监测预警、山洪灾害防御、水库安全运行管理、堤防建设4大能力再提升行动和流域水旱灾害联防联控机制、“大水调”、成都市极值暴雨下水工程调度3项工作机制建设。

防汛减灾重,“防”字为要。

“关口前移,防治为要。”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汛前开展备汛督导,汛期开展专项督查和暗访督查以及水库防洪调度运用和山洪灾害防御检查,省级累计督查183县1000余处点位,发现并整改问题1036个,推动形成全域防灾高压态势。

科学精准调度水工程,也是今年我省打赢防汛减灾攻坚战的重要经验。

今年汛期,我省通过科学精准调度江口、双滩、紫坪铺等水库,拦蓄洪水11亿立方米,沿江城镇减淹近2米。此外,推进“流域一盘棋,共御大洪水”,实现省内十大江河流域水旱灾害联防联控机制全覆盖。

据了解,我省全年减少受灾人口21.65万人,实现减灾效益17.69亿元,防灾减灾取得新成效,实现了“人员不死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的历史性突破。

看困难挑战:水旱灾害防御工作面临“三大挑战”

四川地形复杂,江河纵横,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大范围、流域性、突发性的水旱灾害随时可能发生,且愈加频繁。未来,我省防汛减灾工作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我们面临‘三大挑战’。”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极端自然条件、防御基础薄弱和防御体系不足仍然是我省灾害防御存在的短板。

以山洪灾害为例,由于点多面广、多发易发,全省多年因山洪灾害死亡失踪人数占洪涝灾害死亡失踪总人数的70%,仍是我省防汛减灾工作的“心头大患”。

此外,我省监测预报预警也存在盲区,部分地方尤其是在建工程等重点部位监测预警流程未形成闭环。在新技术应用程度方面,我省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四预”等信息化工作正起步,流域洪水“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系统尚未建立,也存在系列短板。

打一次仗总结提高一次,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2022年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如何安排部署?

一方面,我省将以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水利基础能力再提升行动为龙头,重点开展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动态洪水风险图编制、水库群联合调度等6项水安全基础工作。此外,我省还将全力推进水旱灾害防御薄弱环节建设,进一步深化水旱灾害防御体制机制建设。

与此同时,明年备汛抗旱各项措施在当天会议上也进行了谋划落实。

“当前正处于备战明年防汛减灾的‘黄金期’。”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各地要增强工作前瞻性主动性,利用好汛后“空窗期”,抓紧开展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水毁修复等工作开展汛前检查,有针对性做好各项防汛准备。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