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文艺讲坛上 作家阿来和读者开启了一场关于文学、生活的温情对话

2021-12-29 21:37:3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四川在线记者 边钰 成博 肖姗姗 摄影 吴枫

12月29日下午,由四川日报全媒体主办、四川省图书馆协办的“天府文艺讲坛”在省图第一学术厅如约和观众相见。这一次,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阿来做客讲坛,以《让批评回到文学现场》为题,畅谈他对文艺评论发展的思考。

从发表第一首诗歌《振响你心灵的翅膀》至今,阿来已经走过了近 40年的文学旅途。他曾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更是2017 年百花文艺小说、散文奖“双奖”得主。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法、德、意、日、西、俄等二十余种语言出版。

当天,阿来的讲座从美国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开讲,到以哈罗德·布鲁姆结束,那些关于回归文学现场的思考、灼见,闪烁着文学的温情和智慧,让读者听得意犹未尽。

在讲座结束后的读者互动中,他更是和读者敞开心扉,从文学畅谈到人生、际遇等话题。充满人文温情的回答,像是春风,熨帖了读者的情绪。

讲座中有不少来自外地的读者。其中一位来自阿坝的读者提问阿来“所写的作品中是否有自己特别偏爱的?”对于这个问题,阿来的回答十分真诚,他坦言自己没有特别偏爱哪一部作品,“因为每一本书我都是非常认真地写,不过市场有偏爱。我有时候会觉得偏爱得有点奇怪,但是也没有办法。”对于这种现象,阿来还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形容,这就像父母生了七八个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来自同一个父和母,各种条件都差不多,但每个孩子却会有不同的际遇。他总结,“一个作家写的书大概跟这个境况也差不多。我很多年前就写过一篇文章,我说当我在电脑上敲下一本书最后一个标点符号,放在邮箱里发送出去时,它就脱离了我的掌控。书和读者相遇的过程中,有些受到很多人的喜爱,有些书很好,但却没有名气。不过,无论是哪一种,最终都是不错的结果。”

对于读者提问,为何偏爱写某种消逝的主题,比如《尘埃落定》是关于制度的消逝,《云中记》是关于生命或村庄的消逝?阿来的回答则充满了诗意和哲学,在他看来写新生和消逝是一样的,这是我们接受美学研究的东西。所有人对于消逝的东西总是有一点更接近情感的、更击中情感的东西,而新生的东西我们对它带有一点陌生,“我写一个人新生的欣喜恐怕引起共鸣会少,但是我写一个人悲伤的死亡,可能共鸣就多。”

对于读者谈到自己的人生困惑,质疑读书有何作用时,阿来建议,“你要放空学习,不要预设,我们要像海绵一样吸收。在世界上,我们能创造的道理不多,但重要的是通过这种东西建设你自己。”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