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四川省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⑰|对话李怡:这个课题,为未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初步奠定了人才基础

2022-01-19 16:18:3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杨昕

四川在线记者 成博

记者:回归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时的国家社会历史形态,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也是一条前人不曾走过的路。在进行这样的学术探索中,研究团队有哪些研究课题本身以外的收获吗?

李怡:可以说,围绕这个课题,我们已经形成了几百种研究成果,在境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

首先,与研究报告的形成和完善相伴随,整个团队至少有上百篇的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国内重要刊物发表;其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培养了一支重要的青年学术队伍,这支队伍包含了四川大学、西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贵州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近10家国内的学术单位,这些研究者们已经成为了这些高校的学术骨干,他们中的很多人正是在研究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学术方向。

可以说,通过这个课题研究,我们达到了科研育人的重要目的,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完成了这个课题,更重要的是新的人才从研究中脱颖而出,得到发展,为未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初步奠定了人才基础。

李怡

记者:您认为本项研究对今后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哪些指导意义?下一步,您和您的团队还将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哪些更进一步的研究?

李怡:我想,随着更多学者投入到这样一种研究方法当中,我们逐渐就会形成现代中国文学自己的学术方向和思维特点,到那一天中国自己的方法就有了基础,这是我们做这个课题更大的目的。

回到这个课题,随着结题,这个课题本身已经初步告一段落,但是整个学术系统工程远远没有结束,我们将在这个基础上,对百年来中国文学发展的社会历史做进一步的深化和思考: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整理这方面的基本文献,让更多的人能来分享我们对文献的发现。我继续申报了一个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准备对新诗发展中被遗忘、被淹没的文献进行完整系统地呈现。

同时,我们也会对中国现代文学另外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作专题性的探讨和理论研究,比如我也承担了第二个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就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相互关系,这个课题也可能在最近几年完成,现在围绕这个问题已经发表了好几篇学术论文……这些研究都是以对民国时期社会历史深入考察的课题为基础的,以后的研究都可能是对《国家社会历史形态与中国现代文学》这个已经完成课题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化。当前,我们团队参与者都在围绕这个课题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在国内现代文学研究领域都收获了很积极的反响。

采访对象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