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公交跨川渝,回娘家不再坐“节节车”了

2022-02-04 13:36:33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邓强

四川在线记者 高启龙 范芮菱/文  泸州观察 周梦颖/摄

2月4日正月初四,泸州市合江县白鹿镇“年味”正浓,有人手提大包小包,有人背着沉甸甸的背篓往返于热闹的街头。

熙来攘往的人流之外,“川渝”元素也随处可见。最为明显的便是,一辆辆挂有川E、渝A、渝C牌照的车辆来回穿梭。

小镇上,一个特别的现象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公交车站不少等待的群众和爆满的公交车。与行驶在城市里的公交不同,这一辆辆绿色的公交车可是省际公交。

公交跨省

两地群众不再坐“节节车”

上午7点40分,省际公交车司机毛堂兵已将公交车提前停靠在“白鹿镇镇政府”起始站,等待8点钟准时出发。此时,10余名群众陆续上车。

白鹿镇镇政府站,为起始站。

“吴姐姐,还是在塘河镇黄泥壕下车噻?3块钱。”“张大哥,今天去走亲戚哇?”毛堂兵与好几个熟悉的乘客寒暄了起来。

2020年底,为方便周边群众往返川渝两地,合江县白鹿镇至江津区塘河镇至合江县石龙镇开行了省际公交。“别看现在坐起来这么方便,当时办理公交的相关手续,听说两地部门都费了不少劲呢。”毛堂兵告诉记者。

“比路更难打通的是一些政策的打通。”白鹿镇党委书记胡杰坦言,“成渝双圈正是推进两地融合共通的重要机遇,再加上两地本身就有强烈的融合意愿,很多事情也就迎刃而解了。”

一辆省际公交车从白鹿镇开往重庆市江津区。喻茂摄

经过协商,由合江县、江津区各自承担自己的公交成本和补助,两地每天都会分别发出3辆公交车相向而行。

记者乘坐省际公交一路东行。

吴德芳(蓝色衣服)是第一位上车的乘客,正与他人聊天。

“我的娘家在合江,嫁到了江津,公交开通之后,基本上每周都要坐两三次,已经是常客了。”乘客吴德芳主动与记者交流起来。

她的手里提着一个大麻袋,里面装着刚从娘家田地里砍下的新鲜白菜。“以前塘河到合江,只有过路客运班车,还要一节一节的搭乘,耽搁时间不说,关键是不方便。现在好了,不再坐‘节节车’了,回娘家方便又实惠。”吴德芳说。

车内的站点图显示,省际公交共开设了27个站点,涉及合江县白鹿镇、石龙镇,江津塘河镇共3个镇。约20分钟后,记者从柏杨桥站下了车,50米开外,“江津界”的路牌清晰可见。截至2021年12月31日,该省际公交已运行3362趟次,累计服务旅客约11万人次。

柏杨桥站50米处,便是江津。

麻味相通

花椒园跨越两省(市) 

距离柏杨桥站不远,白鹿镇川渝合作花椒产业示范园里,正在查看青花椒生长情况的何小东收到了一则短信:欢迎到重庆市江津区,请遵守疫情防控相关规定……

“产业示范园有4000余亩,跨越两地,有200余亩是流转的江津的土地。坡这边是白鹿,坡那边是江津。收到这样的跨省短信,已经是常态了。”何小东说。

何小东介绍起青花椒。

2017年,为了支持老家的脱贫攻坚工作,何小东决定从北京返乡,与几个朋友共同出资在白鹿镇发展起了花椒产业。

“江津花椒名气在外,我们离位于江津的重庆双福国际农贸市场仅1小时车程,因此便想着借鉴‘隔壁’的经验,在白鹿镇发展花椒产业。”何小东坦言,产业示范园前期的秧苗、种植技术等,都是从江津学来的。

合作不止于此。每到6月花椒采摘之际,江津塘河镇、石蟆镇等地的村民会来到产业示范园进行花椒采摘工作。“忙的时候,一天最多有近400人同时劳作,其中三分之一都来自江津。” 何小东说,2021年,白鹿镇青花椒总产量200万斤,产值1100万,主要销往广东、北京、浙江等地,“下一步,准备近水楼台先得月,按照两地的约定,我们的花椒可以直接运到双福那边,然后再推向全国各地。”

川渝合作花椒产业示范园里的青花椒和干花椒。

“同乘一船”

联合巡河引领基层共治

产业携手,只是白鹿为“双”的一个缩影。

2021年9月,两地毗邻的三镇书记和9个村的村支书围坐在一起,针对合作中出现的瓶颈和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经过4个多小时的协商,几方达成共治协议,约定两地将围绕基层治理开展多项合作。在白鹿镇袁湾村村党委书记古和军看来,四个多月过去,这些协议是扎扎实实落了地的。

“就拿塘河的污染防治来说。塘河流经白鹿镇,后流入江津搪河镇。以前,由于政策不同,两地往往各管各,给巡河人员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古和军表示。签署协议之后,两地书记、镇长“同乘一船”,一起开展了十余次联合巡河。“发现问题一起协商,共同治理。”

同年7月,川渝地区首个司法协作联合调解室——泸州市合江县白鹿镇、江津区塘河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合调解室也正式挂牌成立。“这为我们解决边界地区各类民间纠纷、两地联防联治、联调联控搭建了新平台,破解了跨区域司法行政协作难题。”胡杰说。

2月4日,居民在白鹿镇搭乘公交车前往江津区塘河镇。喻茂摄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