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成博 吴晓铃
3月31日,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出炉,来自四川的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和稻城皮洛遗址双双入选。“双子星”闪耀的背后,近些年考古工作中的多学科多团队参与功不可没。据悉,2020年10月启动的三星堆6座祭祀坑发掘工作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就联合了全国39家考古和科研单位共同参与三星堆的发掘与文物保护。这其中,就包括了上海大学。
4月1日,记者分别联系了上海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大学博物馆馆长、上海大学三星堆遗址祭祀区3号坑考古领队李明斌和三星堆遗址祭祀区3号坑发掘现场负责人、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讲师徐斐宏。在采访中,他们均表示,参与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既发挥出上海大学在考古方面的技术优势,同时,他们也在考古实践中利用三星堆遗存不断优化自身在文物发掘与保护方面的技术。
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师生在三星堆遗址祭祀区3号坑合影
参与3号坑发掘,亲历国宝级文物出土
李明斌告诉记者,上海大学与四川在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方面有着长期的合作,从上世纪90年代的三峡库区考古开始,上海大学的考古团队多次参与到四川的考古项目中。本次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工作中,上海大学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对3号坑进行发掘。“在本次发掘的6个坑中,3号坑是出土遗存相对比较多的一个,”李明斌表示,截至目前,3号坑已出土了相对完整的文物1321件、较完整的象牙102支,其中不乏青铜顶尊跪坐人像、青铜神坛、青铜圆口方尊、青铜大面具、神树纹玉琮等珍贵文物。
“我们对三星堆也有着长期的关注和兴趣,就在新一轮考古发掘启动后不久的2020年11月21日,‘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特展在上海大学博物馆开幕,吸引了众多上海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李明斌表示,“此次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中,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除了派出师生团队,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进行3号坑的发掘外,还积极配合新祭祀坑的文物保护与科技考古需求,参与了遗物现场保护与提取、遗物成分分析、植硅体鉴定、土遗址保护、微生物监测等多项工作。”
徐斐宏告诉记者,本次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中,3号坑的发掘工作自2021年1月3日开始至2021年10月23日结束,目前已经进入到对出土文物的清理和修复阶段。与此同时,来自上海大学的郑晓蕖团队,承担了对3号坑和4号坑的植物微体遗存分析工作,目前已经向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交了考古报告;由上海大学罗宏杰教授团队发明薄荷醇加固提取文物的技术,在对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发掘的象牙、青铜器等珍贵遗存提取中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而上海大学研究团队承担的遗址环境监测、遗址微生物监测、土遗址的保护、象牙科学分析、象牙长期保存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也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上海大学对本轮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的参与,是从发掘,到科技考古,再到文物保护等多环节的参与。”
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师生参与三星堆遗址祭祀区3号坑发掘工作
启发教学与实践 让考古更贴近生活
参与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给上海大学带来了什么?
李明斌表示,最直观的影响反映在上海大学考古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填报意愿上。上海大学在2021年获批开设考古学本科专业,通过大类招生进校的学生,可在大一结束时进行专业填报,“根据我了解的情况,愿意选择考古学的本科生比预期要多。这跟我们参与三星堆考古所获得的关注度肯定是有关系的。而更多的年轻人投身考古专业,也为后续的考古事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方面的储备和保障。”
从考古学教育方面看,李明斌认为,参加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给上海大学在考古学课程设置等方面也带来了诸多启发。“三星堆的考古实践中,我们注意到了当代的考古需求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考古人才,这会反作用于我们的教学环节,促使我们不断完善培养体系。”
三星堆新祭祀坑发掘是中国考古学迄今为止科技含量最高的一次考古发掘工作。90后的徐斐宏,十分珍惜这次考古发掘经历。“在本轮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中,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多学科合作,我认为这种合作会是未来考古工作的趋势。而这次的经历也促使我去思考,考古工作者应该怎样和其他学科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合作、怎么设计发掘方案以符合当下对考古的新要求,这次的工作经历中都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经验。”
另一方面,徐斐宏也在三星堆考古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如何让考古贴近生活的问题。“以前可能由于工作上的欠缺,我们没能很好地回应到公众对于考古的关切,导致大家对考古存在各种各样的误解。在本次考古经历中,我们看到通过大量的直播、媒体报道的方式,收获了特别好的社会反响,这种经验也可以应用到以后的考古工作中。”
图据上海大学三星堆考古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