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吴晓铃
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中国西南地区曾经的两个重要方国就此成为历史的背影。5月18日,2022国际博物馆日川渝主会场活动在宜宾市博物院举行。作为活动最重要的版块,川渝两地共同主办的《花开并蒂——巴蜀青铜文明特展》就此揭幕。此次展览汇集了川渝两地巴蜀文化精品文物近200件(套),以青铜器为主。三星堆3号祭祀坑从未公开亮相的青铜神兽、爬龙铜器盖,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镇馆之宝的虎钮錞(chún)于,以及四川博物院收藏的战国编钟等文物汇集一堂,共同揭开了两三千年前并蒂盛开的巴蜀文化异彩纷呈的繁荣景象。
《花开并蒂——巴蜀青铜文明特展》。
人与神的世界
《花开并蒂——巴蜀青铜文明特展》上,三星堆博物馆的代表性文物青铜纵目面具,远远就吸引着观众的注目。在古蜀文明中,三星堆和金沙堪称最为瞩目。尤其从1986年1、2号祭祀坑一醒惊天下至今,三星堆祭祀区源源不断出土的大量文物,揭开了古蜀历史上一个神权与王权并重的时代。
青铜纵目面具
亮相此次特展的三星堆文物中,既有30多年前出土的戴金面罩铜人头像、青铜眼形器、铜铃以及各种玉器,也不乏去年三星堆6座新的祭祀坑出土的文物。双手抱握的铜立人“奥特曼”,3号坑出土、神似现代机器狗的青铜神兽等等,共同勾勒出一个层级分化、等级森严的神巫体系,展示了三星堆文化时期以神权为中心、神权与王权并重的古蜀文明。
凤鸟纹错银铜壶
此次特展策展人代文迪介绍,三星堆参展文物中,很多都和当年三星堆王国的神权崇拜有关。各种玉璋、玉琮等玉器,是当时祭祀时的重要玉礼器。而古蜀地区不仅接受了玉璋文化,还发展出刃部内凹、呈“V”字形的具有古蜀文化特色的玉璋,并且向外传播到了越南等东南亚地区。纵目面具、青铜眼形器等青铜器与黄金面具、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等一起,成为古蜀人祭祀天地、沟通神灵的媒介或礼物。
爬龙形铜器盖
至于表情肃穆的青铜人头像,也各有不同,“根据他们不同的发式、脸型以及服饰,可以判断出属于不同的等级或族群。”代文迪说,“这是很有意思的细节,我们从中可以推断,三星堆文化时期的古蜀可能拥有不同的族类和族群。”
在三星堆之外,此次展览也大量选择了金沙遗址出土的文物。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礼仪和祭祀用具中,以金器和玉器最具代表性。3000多件玉器特色鲜明,体现了古蜀文化特有的玉礼器系统。此次参展的文物就包括了精致的鱼形金箔饰、有领玉璧、小玉璋、石虎等文物。
石虎
春秋战国时期,古蜀王国进入开明王朝统治时代。新都马家木椁墓出土文物是这一时期古蜀青铜文明的代表性遗存。新都马家战国墓,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这是四川地区迄今发现的先秦时期最大的一座墓葬。墓葬腰坑出土的188件青铜器,是同时期四川地区所见种类最多、组合最齐全、级别最高的铜器群。学术界推断,这座墓葬可能为某代蜀王之墓。此次展览,展出了五件一组的铜釜以及至今仍金光闪耀的铜钺、铜戈等兵器。如今,收藏在四川博物院的马家战国墓出土的文物还有青铜鼎、敦、壶、豆、釜、甑等文物。此外,还发现了一枚刻图铜印,极可能是一枚王印。
尚勇孔武的巴国
在史料对巴文化的寥寥记载中,巴一直是英勇尚武的代名词。此次特展的巴文化版块,无论是虎钮錞于、铜钲还是柳叶形剑等文物,莫不体现出巴人的尚武特质。
根据史料记载,“巴”是周王室分封于汉水流域的姬姓之国,大约到了春秋晚期,迁徙到四川盆地东部,成为当地土著族群的统治者。巴人多以“虎”为图腾,擅长渔猎,骁勇善战。《华阳国志·巴志》也曾记载,巴人曾参与武王伐纣,“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
巴人的尚武,充分体现在了随葬品上。
此次展出的巴文化文物中,有大量青铜兵器。2003年在达州宣汉罗家坝遗址出土的柳叶形剑,便是典型的巴蜀式兵器。它形似柳叶,剑身较短,非常适合近距离作战。此外,很多剑身还刻有巴蜀符号。重庆忠州博物馆带来的一组青铜钺,在当时既可用作兵器,同样还具有仪仗的性质。至于青铜戈、矛、斧等兵器,近年也多在巴文化墓葬中出土。
即使是音乐,巴人也注入了粗犷剽悍之风。
錞于,一种盛行于战国至西汉前期的打击乐器。它经常与鼓配合使用,既可用于军乐器, 同时也能用在娱乐、祭祀、庆典等活动中。此次参与特展的一件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虎钮錞于,堪称“錞于王”。它1989年出土于今重庆万州区,高70厘米,直径35厘米,通体完整,音质优良,造型厚重。尤其最上面的虎钮,栩栩如生,不怒而威。此外,虎钮周围还分布着五组“图语”:椎髻人面、羽人击鼓与独木舟、鱼与勾连云纹、手心纹、神鸟与四蒂纹,对研究巴文化是极为重要的资料。
虎钮錞于
展览上,还可以看到另一种打击乐器铜钲。代文迪说,这种乐器同样在巴人活动的地区出土了不少。《诗经·小雅·采芑(qǐ)》曰,“钲人伐鼓”。因此钲也是与鼓配套的军乐器,以及用于祭祀和宴乐。
当巴蜀大地青铜文化发展成熟,巴人也制造出了大量精美青铜器。
此次展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的鸟形尊,是重量级文物之一,2002年出土于重庆市涪陵区小田溪墓地。和三星堆3号坑出土的青铜神兽一样,这件文物同样栩栩如生。它整体呈鸟形,具有鱼嘴、鹰喙鼻、兽耳、凤冠、鸽身、鸭脚,通体饰细密的羽纹,在羽纹上有规律的镶嵌绿松石,造型、纹饰及装饰极其精美。代文迪说,这种尊是一种盛酒器,应该是巴族高等级阶层日常生活中使用。另一件来自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三羊铜尊,则是巴人故地最早的一件大型青铜容器,年代早在商代。铜尊整体造型与纹饰呈中原文化商末时期的特征,而模糊的地纹,粗犷的铸造风格,又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因此,三羊尊应该是巴人在商文化强烈影响下的一件自制重器。”
鸟形尊
三羊铜尊
并蒂绽放交流融合
从古至今,巴蜀一直并称。巴文化与蜀文化,犹如并蒂盛开的文明之花。
展览的第三部分“巴蜀并辉”,专门选择了船棺葬、巴蜀图语作为切入口。代文迪说,上世纪中叶,重庆冬笋坝、广元昭化宝轮院发现了船棺,学术界一度以为这种墓葬形态是巴人专属。此后,在青白江双元村、成都商业街、蒲江等地,都纷纷发现了船棺葬这种形式,并且数量远多于在巴文化地区的船棺葬,说明巴蜀两地的先民,当年都接受了这种把船棺当作“葬魂之舟”的丧葬形式。
至于神秘的巴蜀图符,更是在巴蜀两地都屡有出土。
代文迪介绍,巴蜀图符主要出现在巴蜀地区战国秦汉时期的器物上。常见各类抽象或写实的图形和符号,尤以青铜兵器和印章之上最为常见,极具地域特色。这些纹样或单独或组合装饰于一件器物之上,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迄今尚未完全解读。展览上,来自成都博物馆的巴蜀图符铜勺,便在勺首处刻画了鱼、鸟、龟等图案,有学者认为这些图案与传说中的鱼凫、杜宇、开明(鳖灵)等古蜀先王有关。此外,多枚在宣汉罗家坝、青白江双元村等地出土的铜印章,也是巴蜀图符的主要载体。
《花开并蒂——巴蜀青铜文明特展》展出的文物。
巴蜀两地的交流,也让地处巴蜀之间的宜宾同时受到了巴蜀文化的影响。此次展览专门展出了宜宾石柱地、屏山县沙坝墓地等出土的青铜兵器等文物,果然带有典型的巴蜀文化特征。尤其是柳叶形剑、“烟荷包”钺、巴蜀印章等典型巴蜀文化器物,实证了宜宾与巴蜀文化存在着极深的文化交流,也是巴蜀两地交流的通道之一。
宜宾市博物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