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倾心保护逾10载 唐家河的扭角羚过得怎样?

2022-10-17 22:11:3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梁庆

四川在线记者 吴忧 燕巧 摄影 韦维

作为大熊猫的伴生物种之一,唐家河的扭角羚(四川羚牛)已经在此繁衍生息数百万年,与大熊猫一样,都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0年前,频繁出现的扭角羚异常死亡现象引人关注,针对扭角羚的专项研究和保护随即拉开帷幕。

10年过去,唐家河的扭角羚过得怎样?近日,记者带着这个问题,走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记者在唐家河偶遇扭角羚

一小时内四次偶遇

扭角羚种群数量稳定

近日,记者在唐家河探寻扭角羚足迹,从白熊坪保护站到蔡家坝保护站不足1个小时的车程里,4次偶遇扭角羚。

在蔡家坝保护站附近,一只成体扭角羚单独出没,站在路边淡定啃食灌木上的鲜叶,黄色的毛发在夕阳下泛着金光。不远处,两只成体与一只幼体扭角羚同框出现,一起漫步在一片宽敞的草地上,似乎是“一家人”的晚餐时间。

唐家河管理处处长谌利民告诉记者,如今唐家河的扭角羚“遇见率”堪称全省最高,而成体和幼体都时常现身,提示其生存情况良好。

工作人员正在野外走样线开展监测

视角回到10年前,出现在谌利民面前的扭角羚同样不少,但除了活体还有死体,特别是一些幼体早早离世,这样的异常现象引人关注。

“从2010年底到2012年初,两个冬天都出现了这个现象。”谌利民说,专家研判认为,人为盗猎、食物短缺的可能性较低,更有可能的是自然规律,“在那之前的几年,种群数量增长明显,而物种发展到了一定数量,可能会自动调节。”

不管原因为何,专家们普遍认同一个观点:我们对扭角羚的认识还不够。2012年7月,四川省扭角羚唐家河野外保护研究中心挂牌成立,开启针对扭角羚的专项研究。

首先要解答最紧要的问题:唐家河的扭角羚到底有多少?有没有达到饱和状态?2012年12月至2014年10月的调查显示,夏季栖息于唐家河高山草甸的扭角羚数量约1324只。

“我们还分析了冬季适宜栖息地中6种植被可提供的总能量值,估算环境容纳量。”青藏高原研究院生态学团队副研究员官天培告诉记者,推算结论是:控制在约1500只,就能保证种群的生存安全。

“目前估计在1300只到1500只之间,种群数量稳定。”谌利民说。

每个季度一次监测

保护与监测实现标准化常态化

“这些是野猪拱过的痕迹。”9月13日,记者跟随唐家河白果坪保护站工作人员一起走样线开展监测,刚进入森林,就看到地上坑坑洼洼,土壤被翻新,像被犁过一样。白果坪保护站副站长孙玉斌拍照,唐杰彪进行文字记录,分工合作进行“巡线”记录。

记者在唐家河的森林中偶遇扭角羚

这是唐家河的18号样线——“背林沟”样线。整个唐家河这样的监测样线有97条。“每季度定期巡线监测,遇到动物的实体或痕迹,都要记录时间、经纬度、健康状况、种群信息等。”科研监测科工作人员何芳介绍。

这套标准化的监测操作流程,源于2015—2016年唐家河实施的扭角羚保护与监测标准化研究项目。

2015—2016年,在扭角羚疫源疫病本底调查基础上,唐家河继续实施扭角羚保护与监测标准化研究项目。“建立一套高效的收集扭角羚种群的监测规程,有利于唐家河及同类型保护区对监测结果进行空间和时间的比较分析,有助于全省实行统一的扭角羚种群监测标准。”谌利民说。

现在,唐家河安装了300多台红外相机,每季度开展固定样线调查、重点区域定期巡查等工作,发现有患病或死亡动物即采样送检进行实验室检查。这套监测标准,也已经推广到其他保护区和其他动物。

森林附近开“天窗”

实施有限干预实现精准保护

随着研究逐步深入,人们对扭角羚的认识越来越丰富。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不断完善。

车行唐家河,公路两旁不时出现茂盛的草地,这些草地已经成为扭角羚出没的集中地。“森林附近开‘天窗’,就是为扭角羚准备的活动区。”谌利民告诉记者,这些“天窗”栽种有早熟禾、紫花苜蓿、三叶草等绿叶植物,可以为扭角羚、小麂等食草动物补充食物来源。

“通过开‘天窗’适当补充食物来源,可以保持种群数量稳定,同时避免种间挤压。”谌利民说,这样的“有限干预”措施为扭角羚提供了更精准的保护。

除了补充食物来源,唐家河的扭角羚每年还会迎来一次“加餐”。近日,工作人员在唐家河两岸的预设点位陆续投下今年的首批食用盐,扭角羚前来饮水时纷纷舔舐,为即将到来的冬季攒足盐分。

如此“衣食无忧”,扭角羚的种群数量会不会来一次“大爆发”?面对记者的问题,谌利民坦言,要继续采取有限干预措施来稳定种群数量,避免出现大幅波动。

“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天敌。”谌利民说,扭角羚体型较大,极少遭遇其他动物袭击,当地正在研究引进和恢复豺等野生动物种群,希望对食草动物种群增长实现动态调节作用,构建起健康和谐稳定的生态系统。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