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们的“宝藏”丨一个牦牛毛编织包见证藏乡之变

2022-11-08 21:22:33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邓强

田程晨 四川在线记者 樊邦平 视频剪辑 周芷冰 海报 王玉雅文

“宝藏”简介


封面新闻记者杨涛的“宝藏”,是一个以牦牛毛捻成线后编织而成的电脑包。电脑包长约40厘米,宽约35厘米,咖啡色的底色上面有着一个白色的熊猫图案,看起来非常精致。这是雅安市宝兴县硗碛藏族乡的村民送给杨涛的礼物。

“宝藏”故事


电脑是记者工作中的必备。作为一名青年记者,杨涛的电脑包显得有些“传统”——由牦牛毛捻成线后织成。这几天外出采访回来,杨涛都在忙着整理这个电脑包“产地”——雅安市宝兴县硗碛藏族乡的照片,这些影像将在当地建设的乡村影像馆展示。

杨涛说,他和硗碛结缘已有24年。24年前,还是学生的他第一次走进了被称为“熊猫村”的硗碛藏族乡。“那一次‘相遇’,我按下手中快门记录下硗碛的美景和人们的生活,没有想到,后来我把摄影这个爱好变成了职业,更没有想到,我和硗碛的缘分持续至今。”杨涛说。

宝兴县是大熊猫、金丝猴的科学发现地,其所辖的硗碛藏族乡因为高海拔和绝佳的环境,成为大熊猫出没最多的地方之一。成为记者后,杨涛将硗碛藏族乡作为了蹲点观察地,记录传统文化传承、大熊猫繁衍、乡村发展、生态建设等。20多年来,他平均每年都要数次往返硗碛,累计拍下了7万张影像。

在一次次的往返和记录中,杨涛也见证了这个藏族乡的发展理念之变。

杨涛回忆,过去,牦牛在硗碛藏族乡的养殖量很大,因为它是财富的象征,但随着大熊猫的不断出现,这里的村民开始转变发展思路——控制牦牛养殖量,为大熊猫腾出更多生态空间,充分利用地方生态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并试水牦牛产品的精深加工,拓宽收入渠道。

“在硗碛,生态环境的保护已渗透到其文化信仰中,并赋予了诸多不一样的生活习惯和仪式,可以说,他们是切实地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杨涛介绍,近年来,硗碛把保护大熊猫写进了村规民约,累计减少了上万头牦牛养殖,同时,开发出了牦牛毛制品等文创产品。

如今,中国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已从“濒危”降为“易危”。“作为记者,我何其有幸见证并记录了这一过程。”杨涛说。

20多年来,杨涛所拍摄的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当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画面,更见证了他自己作为一名记者的成长。20多年来,杨涛从一个新闻门外汉,逐渐成长为了一个参与诸多重大事件的摄影记者。

11月8日,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杨涛和同事们在硗碛藏族乡蹲点采访的作品《我们住在“熊猫村”》荣获了三等奖。

结果公布,杨涛的心情经过短暂的兴奋后又回归平静,“好新闻是沉下去挖出来的,好记者是走起来拼出来的,未来,我将继续在路上”。

图为杨涛正在户外采风。受访者供图

展望未来


杨涛:无论是大熊猫国家公园里的硗碛,还是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都,我们捡起的是一个个故事,串联起,它们就是一个绿意盎然又生机勃勃的美好时代。

不久前,有幸得到《四川日报》前辈陈能文老师的赠书,他在新作《大熊猫与生态文明》扉页上写到:“薪火相传,年轻一代记者,加油。万物生灵,美美与共。记录美丽中国,我们一直在路上。”

未来,我将继续用我的镜头,记录好大美四川,讲好中国故事。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