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四川高质量发展勇毅笃行

2023-03-06 23:53:5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何勇

四川在线记者 李欣忆 王成栋 王代强 祖明远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在四川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作为经济大省,四川在高质量发展中勇挑大梁。省委明确提出,抓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突出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2023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如何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战略部署,奋力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四川篇章,奋力推进四川高质量发展,体现使命担当?在川、住川代表委员和广大干部群众有深刻体会。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装配人员小心翼翼将精密零部件安装进投影机卡槽,经过一道道自动化工序,投影设备逐渐成型……走进宜宾市极米光电有限公司,科技含量高、更加智能的投影机产品生产线,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国人大代表、极米科技董事长钟波犹记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极米视察时的嘱托。他说,新兴科技企业应强化技术研发,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在四川,像极米科技一样的专精特新企业已有2000余家,约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8。如何进一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会场内外,传递多个声音。

科技自立自强,要建好创新平台。

一个多月前,刚刚揭牌的天府绛溪实验室召开第一次理事会议,机构开始独立运行。“我们将集聚一批以院士为代表的精英,全球去招纳贤才,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天府绛溪实验室校地筹备组成员、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委主任杨建宇认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

从西部地区首个国家实验室挂牌设立,到天府实验室“成团出道”,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量达到两位数,到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成功获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在四川成群成势。科技厅统计,2022年全省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0个,总量达到195个。

科技自立自强,要支持好企业主体。

3月,绵阳科技城新区直管区高技术产业园项目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每天有400名工人同时作业,20天便可完成一层主体结构建设。从2022年7月开工至今,该项目1号楼已拔地而起。

绵阳科技城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申泽看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当地出台了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创新创业场地支持等惠企政策,推出双创孵化基金、科创贷、订单快利贷等金融产品,缓解企业融资难题。“我们正建设‘云上大学城’,未来还将吸引更多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落户,推动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项目在绵阳发布、转化、落地。”

科技自立自强,还要用好改革一招。

“打酱油的钱也能用来买醋了!”前不久,我省出台《关于改革完善省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实施意见》,明确将设备费预算调剂权下放至科研单位,除设备费外的其他费用预算调剂权全部赋予科研人员。成都理工大学教授王晓光为这一改革点赞:符合科研规律,给了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创新动力更足。

以改革激发创新活力,近年来,四川在科技领域探索的《落实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科研仪器资源开放共享的探索与实践—四川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等多项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

启动科研经费“包干制2.0”“揭榜挂帅”等试点,探索实施省级科技计划联合创新专项……持续探路科技领域改革,我省正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全国人大代表、科技厅厅长吴群刚表示,当前,科技创新在四川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更加凸显,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做强工业“主擎”,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在全国人大代表、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翟刚看来,省委在“四化同步”中突出新型工业化作用,在具有四川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突出工业“主擎”地位,抓住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特别是对于四川这样的人口大省、经济大省而言,迈步现代化四川建设新征程,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坚持工业兴省,大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稳定和提升制造业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做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工业主擎,为实现“2027年全省经济总量突破八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九万元”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力支撑。

如何打造新型工业化为主引擎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四川提出推进优势产业提质倍增,集中力量壮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先进材料、能源化工、医药健康六大优势产业;着力提升集群化发展水平,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领航企业。

市州掀起抓落实促发展热潮——

兔年春节假期后首个工作日,经济重镇宜宾就召开了“四化同步 城乡融合”现场推进会,宜宾市委书记方存好带队跑现场、看项目,围绕构建优质白酒、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数字经济“四大产业集群”,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宜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书写了从“一黑一白”(煤炭、白酒)到“一蓝一绿”(数字经济新蓝海、绿色新能源)的变迁史。如今,新兴产业竞相迸发,世界级“动力电池之都”呼之欲出。

德阳的“新春第一会”,是一场重点目标任务认领大会。德阳市委书记李文清表示,工业是立市之本、发展之基,也是德阳谋赶超、促倍增的支撑所在,必须毫不含糊坚守工业主阵地。作为工业主管部门,德阳市经信局局长龚军认领了9项重点目标任务,抓重点企业,将实施“蓝鲸倍增”行动,培育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抓重点产业,将重点培育机械装备、材料化工、食品饮料和数字经济“3+1”产业体系,力争“十四五”末实现工业总产值7000亿元。

企业跟进的步伐铿锵有力——

“省委明确提出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计划,企业的产业布局也要与之高度契合。”川投集团董事长吴晓曦表示,川投集团正奋力打造千亿级能源产业,并积极培育以口腔医疗为主的健康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先进材料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三大主业,“我们将保持发展定力、聚焦主责主业,努力做强做优做大,持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我们紧紧围绕能源化工产业,布局绿色化工,今年还将在川落地新的重大项目。”四川鸿鹏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凤翔说,看好四川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的发展前景。

对于优质企业的培育,也让黄凤翔信心倍增。“企业进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员工收入也得到提高,进而有了更大的工作动力。实现了企业和员工同步发展的正向循环。”

稳住“基本盘”“天府粮仓”引领农业强省建设新征程

永丰村套餐亮相全国两会了!

“东坡肉配东坡米,绝配!”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党委书记李雪平逢人就推荐家乡特产。李雪平说,去年下半年套餐上市以来,累计销售上百万元。

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永丰村时强调,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当年,永丰村交出了水稻亩产700公斤和粮食深加工“齐步走”的优异成绩单。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农业大省,四川锚定统筹推进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农业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省,牢牢稳住高质量发展的“三农”压舱石。

守好“产粮宝地”。以“量质齐升”为首要目标,四川一手严守耕地红线,全面建立“田长制”,明确各地党政主要负责人出任同级“田长”,用五级田长制体系织密筑牢耕地保护体系,将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破坏耕地终身追责制度化。一手为加快将永久基本农田逐步建成“旱能灌、涝能排”和“宜机作业”的高标准农田。连续四年,四川相关工作均获得农业农村部表彰。

良田更要粮用。从2020年起,年初就足额带位置下达年度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任务,已是四川惯例。同时,整合项目资金,不断将种粮补贴向实际种粮农户倾斜,真正让种粮农户得实惠。去年,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450万亩并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天府粮仓”成效几何?数据是最客观的记录者:2022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702亿斤,连续3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

多产粮,更要产好粮。聚焦“藏粮于技”,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加快建设、农机集成攻关不断提速。目前,全省农科院所改革全面深化、省级种业集团加快组建、“四川好米”风向标“稻香杯”影响力持续跃升。去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5%,提高1.5个百分点。

更要树立“大食物观”。围绕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四川以现代农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为抓手,全面推动“川字号”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坚定作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多年培育后,川猪、川菜、川果、川茶等“川字号”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快走出省门国门,“天府龙芽”、“天府菜油”等“川字号”品牌加速崛起。去年,生猪、油菜、花椒、牛、兔、晚熟柑橘等15项农产品产量居全国第1位。

粮食丰产、“川字号”增收,蜀乡大地加速呈现乡村振兴更多“很好的样子”。去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672元、增长6.2%。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