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壹度丨建成监测点位2.8万余个,四川如何让生态环境监测“耳聪目明”?

2023-03-21 21:12:0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蒋华

四川在线记者 田程晨 文/图

“成都市决定于2023年3月6日零时启动臭氧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3月5日,预警启动的前一天,成都发出了重污染天气预警信息,通过采取应急管控措施,成都市抢回一个优良天——3月6日,成都市臭氧日最大8小时浓度为120微克/立方米,当日空气质量状况为良。如此精准高效的预警,背后依靠的正是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目前,围绕水、气、土、生态、污染源等要素,四川已建成监测点位2.8万余个,实现了地级、县级城市和主要干支流监测点位全覆盖,要素基本完整,生态环境监测真正实现“耳聪目明”。

如何监测?

记者探访超级站,空气“体检医生”查清大气“病因”

在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六楼的超级站大气科研重点实验室内,一个大屏幕跃然眼前,屏幕上无机元素、碳组分、VOCs组分等海量监测数据在这里纤毫毕现。这些监测数据均来自于实验室内昼夜不停的监测仪器和持续运算的高性能计算机。

工程师在介绍超级站的检测设备取样器。

“这就是大气颗粒物及光化学组分站,也就是我们专业平时所说的超级站。”成都市环科院工程师罗伊娜告诉记者。跟随罗伊娜的脚步,在实验室的楼顶,记者见到了监测仪器的采样管。罗伊娜介绍,采样管会像针管采血一样对空气进行采样,采样成功后,再通过管道输送到监测仪器进行分析。“这些采样监测设备全年无休,不仅能实现环境空气常规6参数的实时监测,还能实现包括挥发性有机物等150余项大气污染物指标的监测和解析。”罗伊娜说。

实验室内,记者还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不少监测指标被分时段或以曲线或以图像的形式进行了详细记录。这些图像与曲线,对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有什么帮助?

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雷毅给出了答案:这些颜色各异的曲线、图像,其实暗藏着大气污染物变化的各种“苗头”,大气污染的成因可从中解读,这也是超级站和常规自动监测站的不同。雷毅介绍,超级站可以捕获更多更小的污染因子,这其中包括150余种指标,通过为大气“抽血化验”,将大气污染的“病因”查清楚,从而“对症下药”,实现精细化管控。

没有监测数据的有力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地基”就不稳,超级站只是四川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围绕水、气、土、生态、污染源等要素,四川已建成监测点位2.8万余个。其中,环境质量监测点位近2.5万个,生态质量监测点位100余个,污染源监测点位3000余个。基本完成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3年目标任务,实现了市县城市、主要干支流监测点位全覆盖,要素基本完整。

效果如何?

四个转变,让生态环境监测更智能更高效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让生态环境监测更智能、更高效。

“首先就是人工到自动的转变。”生态环境厅监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多年建设,我省自动站由296个增加至2634个,比2015年增加了近8倍,基本实现全省市县城市环境空气、地表水水质自动站全覆盖。以污染源监控为例,在11个市开展第一二批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体系试点建设,实现了新型化监控手段“用电监控”的零突破,“通过远程查询企业用电量,即可得知企业的污染治理设施是否正常运行,监控触角进一步延伸。”该负责人说。

同时,实现从粗放到精准的转变。“目前环境监测方式一改以往较为粗放,频次低、指标少、手段单一的情况。”该负责人介绍,环境空气质量方面,县级城市从“十三五”初每月监测5天、每天监测4次、每次监测3个指标,到现在实现了每小时监测1次,每次监测6个指标;水环境质量方面,从“十三五”初每月监测1次,到现在每天监测6次,实现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9项全监测全分析,让老百姓喝上了干净水、放心水;在测管协同方面,还利用雷达走航车、无人机等高技术手段,开展污染物移动走航,精准绘出“污染地图轨迹”,快速精准锁定污染源,让环境执法有的放矢。

另有从分散封闭到集成联动的转变。记者了解到,目前生态环境部门与气象等部门实现了协同联动,建立了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机制,逐步实现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质量监测等数据有效集成和互联互享,对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价更客观,对发展趋势的预测更准确。仅2022年,生态环境部门就与气象部门会商23次,发布重污染预警15次。

此外,还有现状监测到全面预测预警的转变。生态环境厅监测处相关负责人透露,“十三五”初全省水质预报能力尚处于空白,经过五年的建设,现在可预警预报重点流域断面未来3天精细化和未来7天趋势性水质预报,“有效预防和控制水污染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造成的损失。”该负责人说。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