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服”木兰溪,“蒲田”变良田丨水润中国·从东风堰出发——对话世界灌溉工程遗产⑧

2023-04-22 09:52:2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桃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瑜 封面新闻记者 陈光旭 摄影报道

申遗成功时间:2014年9月

工程档案

木兰陂水利灌溉工程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是一座集“排、蓄、引、挡、灌”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由枢纽工程、沟渠工程、堤防工程三部分组成,作为东南沿海地区“拒咸蓄淡”(抵御海水,积蓄淡水)工程的杰出代表,它为莆田的城市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线探访

4月18日,春和景明,福建省莆田市的木兰溪两岸,满目绿意。在木兰溪距入海口25.8公里处,有一座200多米长、形如钢琴的拦河坝,名为“木兰陂”。蓝天白云下,木兰陂将木兰溪的潺潺流水拦成了一道小瀑布,两岸的青葱绿植让人倍感神清气爽。

“雨下东西乡,水淹南北洋。”千百年来,翻涌的海潮,时常让莆田所处的兴化平原发生水患。而木兰陂的修建,让猖獗的木兰溪得以“驯服”,水患变为水利。

福建莆田木兰陂水利灌溉工程。

三次筑陂 科学选址 木兰陂终建成

“眼前就是木兰陂,大家注意脚下安全……”近日,木兰陂生态公园迎来了一批外地客人。

“我们是过来参观学习先进治水经验的。”带队的是山东一地市的水利局局长,他们此行专为考察木兰陂而来。站在木兰陂上,清澈的木兰溪水越过拦河坝,浩荡东去奔流入海。“这项工程凝聚古人的治水智慧,值得学习!”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

木兰陂旁,一位女子的雕像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是钱四娘,木兰陂的初次修建由她发起,是我们这里的治水英雄。”莆田市木兰溪水利管理处主任吴荔三将这段历史娓娓道来。

据介绍,一千多年前莆田所在的兴化平原是海湾冲积荒地,遍生蒲草,不长禾苗。因此,以前莆田的“莆”,其实是蒲草的“蒲”。

吴荔三介绍,水患最严重时,海水顺着木兰溪倒灌入河道70公里,百姓民不聊生。钱四娘于是率先出资,在木兰溪上建陂。

“当地百姓受钱四娘精神感动,加上本身就需要改变有水无利的困境,因此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仅花了3年时间就将堤坝建好。”吴荔三说,不幸的是,后面的一场大暴雨,将这座陂无情冲垮,但这没有熄灭人们治理水患的决心。

钱四娘的同乡林从世接力筑陂。然而,历经数年努力,却仍未成功。“木兰溪由300多条溪水汇聚而成,而且它们都是从高山上冲刷而下,形成的冲力是巨大的。”吴荔三感叹,在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为木兰溪筑陂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吸取前人失败的教训,宋代水利工程专家李宏认为,选址不对,与水争势,势必就会被湍急的溪水所反噬。经过认真勘查地形,摸清水情,李宏决定将陂址定在“溪宽流缓潮尾”的木兰山下,后历经8年苦心营造,木兰陂终于建成。

当地水利专家表示,木兰陂建成之前,河水和潮水的交汇线漂移不定,两股力量相持的结果是四处成灾。而木兰陂建成后,可拒海水于陂下,陂上河道内又可蓄淡水以灌农田,此外还有运输、养殖之利。

木兰溪两岸的平原沃野。

综合治理 为水患划上“休止符”

木兰陂的建成,虽然促进了流域两岸农业发展,却没有彻底改变木兰溪水患的局面。特别是木兰溪上下游落差大,上游来水速度较快,如果碰到天文大潮和强降雨,就会形成洪、涝、潮三碰头,带来严重的洪涝灾害。

“由于上下游落差大、下游河道弯曲狭窄等自然因素,木兰溪两岸依旧面临水患袭扰。”曾任莆田肖厝村党支部书记的谢金坤回忆起往事:“以往,肖厝村村民世世代代靠天吃饭,大家都知道早稻每亩收成比晚稻少150多公斤,可因为惧怕水患,大家都不敢种植收成更好的晚稻。”

地处兴化平原,即便坐拥肥沃的土壤,沿岸的村民却不敢种植晚稻,不敢种植栽培周期太长的经济作物,更不敢大规模发展畜牧业,只得每年掌握气候,种植早收获的早稻、不惧水淹的甘蔗、数月就能收获的蔬菜等,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为改变这样的局面,吴荔三介绍,自1994年起,福建省在沿海岸线开展“千里海堤”建设,并在1999年全面展开木兰溪综合治理工程,包括木兰溪裁弯取直、两岸防洪堤闭合、洪水归槽等,同时以“改道不改水”的方式减轻对原有水生态系统影响,最大限度保留原始河道水面,形成城市内湖。

“原来16公里行洪河道被裁直为8.64公里,防洪标准提高至50年一遇。”吴荔三介绍,通过持续治理,木兰溪50年一遇标准防洪堤段总长为37.4公里,占下游溪段的73%,已超过10年未发生过重大洪涝灾害。如今,曾经水患猖獗的木兰溪终于被“驯服”,变得温婉起来。

莆田市兴化平原上种植的蔬菜。

木兰溪治理后,修筑了堤坝,拓宽了河道,木兰溪流域425平方公里的兴化平原全年农业灌溉都得到了有效保障,直接促进了粮食产量提高。

“我们这从不缺水,一年四季水源丰沛。”莆田黄石镇清前村村民黄朝谦承包了两万多亩土地,种植应季蔬菜和水稻。“5000亩花菜、7000亩紫甘蓝、1万多亩包菜……等收完了,就要栽水稻。”现在的木兰溪,已从淹没农田的水患,变为莆田农业生产的“生命之水”。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