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王培哲
申遗成功时间:2015年10月
工程档案
浙江诸暨赵家镇泉畈村的古井桔槔(jié gāo,俗称“吊杆”“称杆”,一种原始汲水工具)灌溉工程,最早可追溯至南宋,由桔槔、水井和渠道共同组成,是我国最早循环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工程形式。数百年来,凿井并用桔槔提水成为当地居民灌溉的主要方式。据统计,诸暨赵家镇泉畈村的井灌核心区现存古井118眼,灌溉面积400多亩。村民如今仍然会用提上来的井水灌溉水稻、樱桃等作物,当地农产品也因泉水灌溉而独具魅力。
一线探访
“今年樱桃结果量不错,比去年多得多。”这个“五一”假期,浙江省诸暨市赵家镇花明泉村村民何伟路的樱桃大棚里,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趁天气晴好,他还在抢时间扩建樱桃大棚。
樱桃大棚不远处,何伟路的妻子刘明珍双脚稳稳地踩在井边的桔槔木架上,两手提着悬挂水桶的竹竿,一起一落间,汲取井水送入灌排渠。这种生态化的灌溉方式,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是周边一代代传承的农业遗产。
利用古井提水灌溉,赵家镇有600余亩樱桃、400余亩水稻实现了优质高产。围绕古井桔槔灌溉工程,赵家镇还新建了樱花林、林荫大道等基础设施,串联起古井、古田畈等乡村旅游资源,沿袭数百年的灌溉方式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中得到“活化”。
村民利用古井桔槔进行汲水灌溉。
智慧:
藏水于沙,井群下水网“互联互通”
“利用杠杆原理,长杆的一端绑着水桶,另一端挂着石头,水桶下井盛水后,在重石的作用下可以省力地提上来,减轻劳动强度。”站在水井边,赵家镇农业农村办副主任周岳兵向记者演示了取水的过程。
桔槔俗称“吊杆”“称杆”,是一种原始的汲水工具。
在绍兴市周边,共分布有700余口古井,能够灌溉2000余亩土地。当地流传的一首民谣,反映出当地古井多且难以储水的特点。“何赵泉畈人,硬头别项颈,丘田一口井,日日三百桶,夜夜归原洞。”
古井数量多,和赵家镇的地理位置和土壤环境有关。赵家镇宣传干事赵颖杰介绍,赵家镇是一处高原小盆地,这里溪流湍急,还是沙质土壤,人们难以建造引水灌溉工程,而山林里的雨水汇集形成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由于当地沙质土壤难以储水,人们只能一丘田挖一口井,才能满足农耕的需要。
“从表面看是一口口井,从地下看是一张张网。”周岳兵介绍,古井、桔槔与灌排渠系,完整组合,缺一不可,实现了水资源的互联互通,提高了灌溉的效率,也体现了古人利用水资源的高超智慧。
古井桔槔灌溉工程的古井内部。
诸暨市水利志办公室退休干部周长荣认为,古井桔槔灌溉工程的价值,在于充分利用区域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用最为简易的古老工程设施型式,发挥了充分的灌溉效益。“从留存的古井和地下渠系看,赵家镇先民在约200年前就已经对地下水循环机理有了科学认知,通过工程设施人为增加地下水的入渗补给,将迅速流失的地表水资源转而存蓄于地下,提高灌溉可供水量。”
周长荣表示,合理的井群布置,使位于不同高程、属于不同农户的每一丘田都有井水能够灌溉。“每丘田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灌溉单元,古井桔槔灌溉工程设施具有明晰的归属与使用权,体现了工程的社会价值。”
活化:
以水兴业,古井边农旅创新融合
“今年全镇每亩樱桃收益约1.5万元,如果加上农家乐的收入,每户实际到手的还会更高,‘五一’期间部分农家乐房间每晚已经卖到了800元。”诸暨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坚给记者算了笔账——随着樱花林、林荫大道等基础设施相继投入使用,赵家镇已经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樱桃经济”。
何伟路的同乡周擎明在村里经营农家乐生意,主打采摘和观赏,这个“五一”,他家的六间客房一共带来1.1万元食宿收入。樱桃采摘之余,不少带着小朋友的游客,会请周擎明介绍当地的水井,并提出想亲自打一桶水。“并不意外,因为古井就是我们这里的‘金字招牌’。”周擎明说,几年前,他就把农家乐的招牌从“体验采摘”换成了“体验采摘、体验百年古井”。
事实上,对于古井的关注,从2015年就开始升温。那一年10月,诸暨市赵家镇古井桔槔灌溉工程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赵家镇党委书记俞燕说,慕名而来的游客多了,也让乡村振兴的路子广了。
古井桔槔灌溉工程核心区遗产分布图。
“赵家镇樱桃种植面积6000多亩,但出产的短柄小樱桃上市时间短,储存难。”俞燕告诉记者,古井桔槔灌溉工程不仅养育了千亩樱桃,还引来了万千游客,已经成为赵家镇樱桃“现采现卖”的“先天优势”。
记者从赵家镇农业农村办公室了解到,目前当地正在积极筹建“桔槔文化园”。
“在编制方案的时候,我们借鉴了东风堰、紫鹊界梯田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案例,在尊重文化遗产原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整体、系统的修复和完善,同时对相关文化进行广泛深入的搜集和整理。”诸暨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希望通过文化园的最终落地,能为赵家镇的乡村游带来更多游客,留住更多游客,增加经济效益。
(诸暨市水利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