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并作为在全党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全体党员尤其是广大理论工作者要特别重视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论述摘编》等相关论述,大力弘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做到调查与研究并重。
调查是研究的“源头活水”
实事求是概括地说就是尊重事实、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和重要原则,也是我们党历来经验的科学总结。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反复证明,只有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措施,采取符合实际的工作方法,党和人民事业才能走上正确轨道,才能取得人民满意的成效。
做到实事求是首先就要求深入实践进行调查。《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论述摘编》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坚持从实际出发,前提是深入实际、了解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调查,就是指领导干部和科研工作者到鲜活的基层实践中去了解情况、收集第一手材料的过程。调查是研究的“源头活水”,只有深入调查,科学准确地掌握实践的情况,才能发现真问题、找到真原因、提出管用的“真对策”。
调查必须站稳人民立场。立场错了,必然南辕北辙。共产党员应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急所忧,把工作抓到群众心坎上。要提高辩证思维、系统思伟、战略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增强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
调查必须入木三分。调查要持续深入、久久为功,防止走马观花、蜻蜓点水,防止一得自矜、以偏概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只有形而上学最省力,因为它可以瞎说一气,不需要依据客观实际,也不受客观实际检查。而坚持唯物辩证法,则要求用大气力、下真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常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众表扬和批评都要听,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
调查必须注重效果。大兴调查研究初衷极好,但若方法不当,则可能效果不佳,让基层、一线徒增负担,只有方法得当,才能事半功倍。一是要突出问题导向。要带着问题去调查,有的放矢,直奔主题,不要“撒大网”“下大包围”。二是要精心谋划。要根据调查主题进行整体谋划,以科学的精神做好调查方案。先要收集已有的相关文献、资料及统计数据,在对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需要深入基层调查的真问题。三是要充分准备。要根据真问题,认真撰写调查提纲、设计调查问卷,精准选择调查对象,并让其提前思考、充分准备。四是要深度交流。要到实践一线看现场、听讲解、开座谈会,开展解剖麻雀式交流,深入分析问题及其成因,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五是斟酌补充。若前述调查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支撑不足,还可进一步设计针对性更强的调查提纲和问卷,选择更多的调查点或者借助互联网等现代手段,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地摸情况、找原因、寻答案,收集更加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为深入研究提供更加充足的实践依据。
总之,无调查,研究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研究的成果也就只能是唯心主义的主观臆断,用这样的“研究成果”指导实践,毫无疑问只能造成不良后果。进一步说,若无深入调查而只是“作秀式”“盆景式”调查,得出的结论就往往是片面的,指导实践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指出的:“任何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有好的效果”。
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研其机析其理
调查与研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调查是获取“实事”,即实践中的事实,研究则是“求是”,是依据调查所获材料,进行科学思考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问题并剖析原因,探寻事物背后的内在联系,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提出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可行对策。若只调查不研究,则可能“就事论事”,被调查中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仅发现不了真问题,而且还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做出错误的决策,引发新的矛盾。因此,必须在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研其机析其理。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分析、综合,通过交换、比较、反复,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了解清楚,找到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形成准确可信的调研成果,用以指导实践,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推动实践不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一方面要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另一方面要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
认真撰写调查研究报告,形成高质量成果,是调查研究的必经过程、重要环节。只有将深入调查加上深入研究的成果撰写为研究报告,并在一定范围内反复讨论、精细化修改,才能形成真正高质量的调研成果。这既是已有实践的系统总结,更是指导未来实践的政策依据。因此,研究报告的前瞻性、科学性、应用性就十分重要。我们在依据调查材料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确保决策对头、措施对路。在撰写调查研究报告的过程中,必须对通过调研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新经验新创造及时总结提炼,加以宣传推广;对经过充分研究、比较成熟的调研成果,及时上升为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措施,在政策制度层面明确下来;对尚未研究透彻的调研成果,更深入地集思广益,完善后再付诸实施。
可见,调查与研究实际上是深度交融、难分彼此、同等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做调研必须做到调查与研究并重,才能形成真正高质量的调研成果。
在主题教育中坚持调查与研究并重
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应当坚持调查与研究并重,既学好理论,又结合自身岗位工作深入实践调查,才能让广大党员做到“理论有高度”“实践有深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理论学习与本职工作“两不误”,全面提高主题教育质量。
《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论述摘编》中指出:“这里,我给大家提几点希望。一是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二是深入调研,察实情、出实招,充分反映实际情况,使理论和政策创新有根有据、合情合理。三是把握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短期波动中探究长期趋势,使理论和政策创新充分体现先进性和科学性。四是树立国际视野,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互动中探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广大党员尤其是理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必须在主题教育中坚持调查与研究并重,才能真正拿出高质量的主题教育调研成果,为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从我国重大决策的程序来看,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党的全会文件、党的重要文件和重大决策、政府工作报告、重大改革发展举措、部门重要工作文件,都要在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有的不止征求一次,还要征求两次、三次,部门的重要文件,有的要征求几十家中央和国家部门的意见和建议。而且,这些都是必须过的程序,党中央审议重要文件时,都要求报告征求意见的情况,同意的要报告,不同意的也要报告。很多重大工作部署,从部门提出到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要经过多道关,涉法事项还要到全国人大讨论。这些过程既是发扬民主的要求,更是深入调查和研究的举措,是重大决策的必经过程,也是科学决策的根本保障。这就要求各层级、各部门党政干部及广大科研工作者必须做到调查与研究并重,既及时跟踪政策落地实践的验证情况,又系统总结、研究提升,向决策者反馈正确的信息,才能优化调整相关政策,推动实践不断深化。
此外,全国人民尤其是各级经济社会文化组织要提高对调查与研究并重的思想认识,积极支持调查、接受调查,选择知情况、有经验的人参加座谈会,让调查得出的结论更加精准,取得的成果更加科学,营造重视研究、尊重理论、尊重科学的氛围,让调查研究这种“软科学”硬起来,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深化实践。
(执笔:蓝定香,四川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