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设计 曾慧 张炼
见四川
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古镇:客家文化新演绎 千年古镇焕新生
王晓艳 四川在线记者 吴亚飞
手机扫描二维码,可在AR元宇宙空间中“寻宝”,一边探索古镇的各个角落,一边完成各种有趣的任务……
近日,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古镇首次推出《洛带金龙·灵犀幻境》AR体验活动,将AR技术融入历史文明,打造有温度、有质感、有人文、有科技的文旅新范式,让游客身临其境感知传统文化。
洛带古镇五凤楼。 洛带古镇供图
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的洛带古镇,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拥有国家级文保单位“四大会馆”等明清客家建筑群,客家婚俗、客家龙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是中国西部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客家古镇,被誉为“世界的洛带、永远的客家”。
近年来,洛带古镇一方面升级景观设施,扮靓“颜值”,另一方面通过数字文旅、网红直播等“文旅+”,提升“内涵”。7月14日,记者来到洛带古镇,感受古镇“新生”。
历史底蕴深厚 客家文化浓郁
东汉成街、三国兴市,洛带古镇历史底蕴深厚。“洛带”本是“落带”,相传因蜀汉后主刘禅在这里游玩时将玉带落入八角井中,于是得到“落带”之名。又因“落”与“洛”同音,久而久之,“洛带”取代“落带”,一直用到现在。
漫步一条条小巷,流连一座座会馆,古镇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客家民俗文化,吸引着远近游客前来打卡。
这里“一街七巷子”格局千年未变,拥有文保单位“四大会馆”等明清客家建筑群50余万平方米,四川客家家风馆等各类客家展馆祠堂50余个、客家婚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伤心凉粉、油烫鹅等知名客家美食20余种,镇域90%以上为客家人。
其中,会馆群是洛带最具代表的建筑,也是一部浓缩的客家移民史。会馆建筑宏伟壮观,布局考究,各种雕饰图案栩栩如生,技艺精湛,既巧妙结合川派建筑特色,又展现客家移民原籍的建筑风貌。洛带四大会馆典藏着客家的韵味,生动地记录了客家人的迁徙往事,客家人的乡愁也藏在微小的细节里,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都是坐北朝南而建,面对着迁徙者们南方的故乡。
俯瞰洛带古镇博客楼。 洛带古镇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大鱼海棠》同款土楼——博客楼,成为古镇内的网红打卡地。土楼是客家建筑的标志,洛带古镇博客楼于2012年落成,由全国著名土楼设计师、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黄汉民教授设计。博客楼直径52米,总高18.8米,总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在保留客家土楼传统外观形式与古法施工的基础上,又加入了现代工艺与设计元素。走进博客楼,只见这里的客家文化展示体验中心,包含了文博文创、非遗传承、家风家教等。
洛带古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博客楼的“博”寓意博大、博览,蕴含博物馆聚落之义;“客”代表客家文化,“博客”二字寓意对洛带古镇客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创新文旅场景 焕新古镇活力
洛带古镇博客楼。 向安顺 摄
“哥打竹板妹弹琴,今日洛带喜盈盈……”客家山歌队唱着嘹亮婉转的山歌从上场口“踩”到下场口。每逢周末,用客家山歌演绎的原创客家民俗情景剧《赶场去》在洛带古镇精彩上演,增添了别样的风情。
“文旅+”为古镇注入新动能。近年来,洛带古镇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打造文化新场景,吸引更多游客。
如今,洛带古镇诞生了众多网红打卡圣地,博客楼每年吸引百万游客,更有众多知名博主、影视项目前来取景拍摄;客家婚俗、客家龙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年在景区开展巡演,吸引游客互动参与……2022年,洛带古镇景区累计接待游客380.77万人次。
今年来,洛带古镇多措并举,促文旅热度提升——
紧抓成都大运会举办契机。洛带古镇实施“赛在龙泉·游在洛带”六大行动,创新开展第23届洛带客家水龙季、清明祈福踏青季等品牌活动30余场,承办寻桃记越野赛等特色赛事10余场。
创新文旅新产品。洛带古镇开展刘家龙巡演、客家山歌展演、秋歌擂茶、汉服巡游等沉浸式演艺活动,创编《孔明开街》《赶场去》等古镇街景剧,借助短视频平台多渠道传播,提升景区影响力。
练“内功”,健全完善“好商家”“黑名单”评选机制,常态开展“啄木鸟”景区巡查,制定《洛带古镇景区治理六大行动实施方案》,加强景区精细化管理;聚“合力”,发布《洛带投资机会清单》,梦幻谷游乐园、水上金龙等6个项目建成投运,签约引进洛带古镇非遗工坊体验馆、屹坤艺术培训学校、春宵茶食等5个业态项目,文旅产业链条更加完善。
行重庆
铜梁安居古城:一座古城百般样式 芳华在保护和传承中绽放
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张莎
城北涪江,城西琼江,两江交汇之处,安居依山而建,静卧于斯。
走进重庆市铜梁区安居古城,能看见若干工艺精美、风格多样的会馆祠庙,这便是民间俗称的“九宫十八庙”。
难得的是,在安居,如今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九宫十八庙”建筑群,诉说着安居过往的繁荣、历史的沧桑。
“九宫十八庙” “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印记
一座古城,百般样式。
登上128级阶梯,漫步安居古城,县衙旁庄严凝重的湖广会馆、北门码头外高踞山腰的下紫云宫,化龙山顶风采依旧的江西会馆……这些华美精致、造型各异的建筑逐渐呈现在记者眼前,静静地演绎着不同地域文化在安居相遇交融的过往。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安居古城历史源远流长,考古发现的人类文明遗迹可追溯到两万多年前。安居于隋、唐、宋时期置县,明清时期再度置县,是历朝历代商贾云集的地方。
“明清时期,川渝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时为县城的安居水陆交通便利、商业发达、外省客商云集。”铜梁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曾凡久是土生土长的安居人,他说,在经历了“湖广填四川”后,安居更显繁华。
安居的“九宫十八庙”是“湖广填四川”移民活动的重要见证,也是外来文化与巴蜀文化融合的载体。
安居古城。 罗斌供图
基于拓荒异乡的艰辛和对故乡的思念,当年,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外省移民纷纷集资在安居修建“联络乡谊、互通声息、扶持乡友”场所,福建会馆(天后宫)、湖广会馆(禹王宫)、江西会馆(万寿宫)、广东会馆(南华宫)、黄州会馆(帝主宫)等移民会馆大量涌现。
其中最有名气的是福建会馆、黄州会馆、湖广会馆。这三个会馆极为罕见地隔墙相邻,共用边墙,一字排开,气势磅礴。三宫并立的背后,是融合的乡邻关系。
如今,安居古城许多历史遗迹和人文建筑,都深刻记载了那一段波澜壮阔的移民大迁移历史。比如福建会馆就采用了徽式风格,马头墙高高耸立,这是源于福建地区筑高墙、御台风的需求。但在地处内陆的安居,马头墙失去了这种功能,只能以建筑的形式,承载移民对故土的思念。
安居古城在保留原有格局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活化利用:湖广会馆戏台上,仍有歌舞、川剧、折子戏、坐歌堂等传统文艺节目;福建会馆也定期举办传统节目表演,传播安居古城文化的同时,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
安居古城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计划结合安居特色及周边资源,策划推出“九宫十八庙”专线,通过特色步道、路径标识、打卡点等,将分散的“九宫十八庙”建筑单体串点成线。同时,在“传承、记忆、守护、重生”上下功夫,着力重现千年古城景韵,重塑滨水城市文明。
“老行当”和“新传承” 他们是滨水城市文明“守望者”
龙舞表演、川剧座唱、龙灯彩扎,赛龙舟、听金钱板、尝翰林酥、品盖碗茶……在安居的老街巷弄,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在时光的流淌中不动声色地传承。
安居,因山水形胜而聚人,因人兴而商旺。在商贸繁荣的背后,安居人对文化的尊重,世代延续。目前,安居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共36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
编龙骨、裱龙身、勾龙筋……龙灯彩扎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逢各种节庆,尤其是安居人历来重视的端午节,总少不了李德瑜精心编扎的龙灯。这让李德瑜很是引以为傲。
有老人保护和传承安居的过往;也有年轻人担当和延续安居的现在。
80后陈平的学生时代是在安居度过的,他说:“中学毕业后,我很多同学都离开了,因为那时安居留不住人。我假期回来看到的,多数都是老年人。”
安居古城。 罗斌供图
2013年,安居古城加快了保护性开发的进度,一批批古建筑和民居得到修缮。那年夏天,陈平再次回到家乡时,便明显感觉到古城在复苏,也见到了很多年轻的面孔,还有许多游客。
古城涌现出的新的活力促使陈平回到安居。以家族传下的非遗项目老陈艾养生品传统制作技艺为突破点,他建立起了西南最大的艾草全产业链基地。
岁月在流逝,城市在成长,厚重的千年记忆却被永远镌刻在安居古城那一街一巷、一步一景之中,让游客能在慢时光中寻觅浓浓的乡愁,寻觅内心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