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余如波 摄影 李志强
“第一次见到总书记,很紧张也很激动。”7月26日下午,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修复室主任、陈列保管部副部长郭汉中向总书记仔细介绍了出土文物的病害状况和修复过程。
郭汉中
今年55岁的郭汉中自1984年入行至今,总共修复文物6000余件,尤其是参与了三星堆遗址1、2号祭祀坑的文物修复,与前辈一道让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等珍宝重现风采。
2021年,随着三星堆遗址6个新的祭祀坑横空出世,郭汉中再次忙碌在文物提取、清理、修复现场。“这一轮考古发掘出土了上万件文物,现在还在清理和拼对阶段。”
与科技手段相结合,如今的文物修复方法多样,例如X光探伤、CT、金相分析等。在文物保护与修复馆,郭汉中向总书记介绍其具体应用,例如文物缺失、变形、断痕等不同状况的处理方式。在他面前摆放着一尊青铜神坛底座,旁边桌子上则是等比例的青铜神坛“研究性复原”3D打印模型,可对修复工作起到一定辅助作用。
科技令文物修复工作如虎添翼,不过在后备人才培养上,郭汉中仍坚持传统的“师承制”。在他看来,高校毕业生理论功底扎实,但要真正做好文物修复,接触面还得更加宽广。
郭汉中(中)与同事一道固定文物
郭汉中认为,文物修复不只是修复,还涉及冶炼、锻造、雕刻、模具、美术等诸多领域,只有通过“师带徒”的方式和不断实践,才能让年轻人真正胜任。与此同时,文物修复也讲究“团队作战”,有人负责记录,有人负责微痕观察,有人负责信息采集等,这也要求学校教育与“师承制”密切结合。
2021年,郭汉中领衔成立了文物修复技能大师工作室,配备了多种先进精密的文保修复仪器。他带领团队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开展课题研究。今年2月28日,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揭晓,郭汉中成为十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之一,也是四川唯一入选者。
与总书记面对面交流,聆听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他觉得责任更重了。郭汉中表示,下一步要做好文物修复中的高科技运用,以及修复技艺传承等工作。目前,他总共带了10多个徒弟,大部分是“90后”,不仅有三星堆博物馆员工,也有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部分高校的年轻考古工作者。
郭汉中说,文物修复急不得,不能一味“跟时间赛跑”,因此需要更多新生力量参与其中。“这既是职责所在,也是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