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肖莹佩 文/图
12月25日下午,成都高新西区,成都阜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阜特)3楼的会议室里,讨论声此起彼伏。来自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装)的两名工作人员刚从重庆过来,就产品研制问题进行深入沟通。与此同时,成都阜特的技术部经理也正在中国海装,与对方团队进行新主机的技术交流,彼此分享专业知识与经验,共同推进项目。
这样的相互走动已是常态。“平均每周都会见面。”成都阜特联合创始人、副总经理苗强说。
中国海装是重庆乃至国内最大的风电机组生产企业之一,其关键零部件变桨系统的核心供应商,正是成都阜特。近年来,作为风电产业链的上下游,双方合作不断深化,年业务量实现快速增长。“2017年最开始约230多万元,4年后突破了4000万元。”苗强记得很清楚。
成都阜特一楼的生产车间,产品等待交付。
合作源于供需的互补。
双方首次接触在2016年。彼时,成立8年的成都阜特已在业界建立起良好声誉,其自主研发的风电机组电控系统、电子产品以及风场应用软件等,成功应用于国内70多个风电场的风机上,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同时,公司还与国内前十大主机厂东方电气、湘电风能、运达风电等能源装备主机行业的领军企业建立了项目合作。
而中国海装这边,正着手实施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希望通过建立平台汇聚产业链各方力量,共同开展相关研发、寻求技术突破,地理相邻让合作更加畅顺。“不管是售后还是物流都很方便。”第二年,双方开启合作,逐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紧密融合,推动风电产业链配套供应体系迈向高水平。
数据显示,目前重庆已形成以中国海装为龙头企业,年产值达500亿元的风电产业集群。其带动的80多家配套企业中,就包括了成都阜特等一批在风电装备制造业领域具备产品和技术优势的四川企业。
位于成都高新西区的成都阜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受访者供图)
携手带来共赢。中国海装研究院电气设计所副所长吕彬曾多次提及,成都阜特分享的柜内器件布局,以及电磁兼容和柜体散热的设计方法经验,为其加快变桨系统的研发速度提供了很大便利。
“这个过程也让我们的机型配置更加完善了。”苗强说,此前公司业务多集中在陆上风电和高原山地风电,海上风电方面积累到的产品经验和业绩,将带来更多发展机遇、更大发展空间。
“相互促进、相互成就。”采访中,苗强在谈到与中国海装的合作时,这句话被反复说了几次。在他看来,这同样适用于其他川渝企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以来,两地企业互动更加频繁。而且大家享受同样的宏观政策,有相同的文化和人力资源圈子,企业率先在川渝市场铺开,对产品布局和长远发展来说,都是有利的。”
成都阜特公司技术中心。(受访者供图)
12月本是风电行业生产的传统淡季,但在成都阜特的生产车间里,一排排变桨控制系统整齐摆放着,包装完后将立即运走。场景背后释放出积极信号。据行业预测,2023年至2025年,我国风电年均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6000万千瓦至7000万千瓦,是2022年新增装机的1.5倍以上。
面对巨大的市场潜力,成都阜特也有着规划和期许。苗强说,在风电产业领域,川渝两地各自在工业制造和科技研发方面具备显著优势,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为了提升整体竞争力,他期望川渝两地未来能够联合出台专项政策,并合作开展相关科研项目,通过协作进一步推动风电产业的发展,并加强川渝地区在全球风电市场的地位。“共同努力‘携手出海’,风电产业的未来将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