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文露敏
“咱们的‘个头’越来越大了!”12月24日,第二次参加天府碳中和论坛的天府永兴实验室固碳与生态修复研究中心主任裴向军欣喜地发现,与会的除了老朋友,还有新面孔。
“长个儿”的不只是这场“碳中和”的盛会。作为四川探索绿色发展之路的科技“顶流”,天府永兴实验室的“个头”也越来越大——今年来,完成水风光储智慧能源、零碳交通等4个研究中心组建论证,13个研究中心已全部入驻。此外,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其中牵头2023年度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四川盆地多介质跨圈层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控制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1项,承担省部级项目8项。
天府实验室是四川对标国家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的“预备队”。去年11月,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在成都揭牌,至此,四川首批4家天府实验室正式组团“出道”。
“今年,首批天府实验室均实现实体化运行。”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边,天府兴隆湖实验室迈入正轨——目前,实验室在承担国家重大任务中沿途开展的科技转化成果,基于微纳结构的辐射制冷材料已在通信运营商基站机柜、建筑表面实现应用,实现综合节能超过24%;那边,天府锦城实验室收获颇丰——在国际顶级刊物发表署名学术文章和综述文章累计达40篇,其中2篇研究成果登上《科学》杂志。
与天府永兴实验室一样,天府绛溪实验室今年也迎来了先进计算、量子互联网等多个研究中心入驻。“我们正着力吸引高能级科创团队,加速建设量子互联网集成关键器件平台。”天府绛溪实验室量子互联网前沿研究中心主任周强介绍,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生态的优势,中心正在积极探寻生态合作伙伴,着力构建具有差异化的量子互联网产业发展之路。
成果转化上,天府绛溪实验室还建立了“实验室+平台公司+创新基金”的成果转化机制,提前深入成果转化上下游,从资金、应用领域等多方面,积极整合资源,与成都高新区天使母基金签约,加快对接专业机构,构建资本赋能的创新生态体系。
“明年,四川将出台支持天府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政策,组建第二批天府实验室,继续夯实创新基础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科技厅相关负责人透露。
“个头”还会越来越大。在2023天府碳中和大会举办前不久,作为天府新区“六个一批”中谋划储备项目,天府永兴实验室园区建设项目(一期)规划设计方案已经正式审议通过。明年,一处绿色低碳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的创新平台和实验成果的转化基地将在成都科学城拔地而起。
“预计还会有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裴向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