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铭切瓜×民生情报站③丨节日期间“买买买”,可别中了这些“套路”

2024-02-12 21:45:0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诗侠


四川在线记者 蒋京洲 田珊 张庭铭

年味正浓,各大商场、超市、线上平台均迎来销售高峰。在节日期间集中购物“扫货”,成为不少人欢度新春佳节的选择之一。

据商务部数据,1月下旬,商务部重点监测零售企业销售额环比增长19.9%。1月重点监测电商平台销售额同比增长20%,2024年消费迎来“开门红”。

春节期间在“买买买”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购物中有哪些常见的消费陷阱和纠纷?如果遇到这些纠纷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处置?四川在线记者邀请了相关领域的律师,为您春节“买得舒心”支招献策。

产品质量不过关,售后服务差怎么办?

商品质量纠纷是消费领域常见的纠纷种类之一。购买到质量合格的产品,不仅是消费者的普遍预期,也是法律赋予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那么,哪些属于法定“质量有问题”的情形呢?四川道略律师事务所律师李虹毅告诉记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规定,产品质量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等。

李虹毅表示,如果消费者发现产品质量有问题,可以要求销售者修理、更换、退货。如果给消费者造成损失,销售者应当赔偿损失。

如果商家拒不提供承诺的售后服务或者不愿为其产品质量不合格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那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规定,消费者有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五种维权途径。

李虹毅提示,诉讼作为最后一种维权方式,其在效力得到司法强制保证的同时,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在可能的情况下,消费者应尽可能通过协商或者调解来解决纠纷。

优惠内容套路多,涉嫌价格欺诈怎么办?

为增加促进节日消费,许多商家都打出“大促”“优惠”的旗号吸引消费者。消费者一定要依法理性消费,对促销条款仔细辨别,特别要了解是否附带其他条件等。

李虹毅表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消费者拥有的九项权益中,知悉真情权和公平交易权确保了消费者有获知产品价格真实情况和交易条款的权利。

因此,如果商家刻意隐瞒一些优惠门槛或者促销条件,则有可能造成对消费者相关权益的侵害,还可能涉嫌价格欺诈。

李虹毅告诉记者,根据市场监管总局《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以低价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以高价进行结算;通过虚假折价、减价或者价格比较等方式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时,使用欺骗性、误导性的语言、文字、数字、图片或者视频等标示价格及其他价格信息;无正当理由拒绝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价格承诺;通过积分、礼券、兑换券、代金券等折抵价款时,拒不按约定折抵价款等情形,属于较为典型的价格欺诈情形。

此外,针对有些商家名为“优惠促销”,实则是预付式消费的情况等,李虹毅也提醒广大消费者,一定要尽量避免购买大额度、长时间的预付消费产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以免造成经济损失。消费者还应主动保留交易记录,留存交易凭证。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