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雨萌 四川在线记者 边钰
2月26日晚,电视剧《一路向前》在CCTV-8黄金档首播,取得佳绩。据酷云EYE实时收视数据显示,这部“四川造”电视剧首播收视率破2%。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跨过艰难,一路向前。以修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为背景,电视剧《一路向前》由刘小伟、胡守文编剧,李健、练练、张栗等主演,讲述了修建成渝铁路的历史故事。
近日,川观新闻专访总导演习辛,讲述了拍摄前后的心路历程。在习辛看来,《一路向前》是一次攸关国家记忆的深情回眸,一次绵延七十二年的崇高致敬。
习辛拍摄《一路向前》花絮
记者:接到拍摄成渝铁路修建故事的邀约时,您的感受是什么?开拍之前,做了哪些准备?
习辛:收到邀约时,我内心是没底的,不知道实际情况怎么样。成渝铁路修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是中国铁路史上的一个创举。对于这一宏大历史题材,如果不认真调查研究采风,肯定概念是很模糊的。于是,我带了五六个编剧,进入内江实地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采访完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堂以后,我们大为震撼。这里详细记录了“开路先锋”、成渝铁路开工时间、十余万军民攻坚克难完成壮举等。我当即就觉得有内容可拍。随后,我们又去了内江市档案馆、罗泉古镇、威远县文庙等进行实地采访。
记者:作为一部以史实为基础的电视剧,《一路向前》中是如何处理虚与实的问题?
习辛:虽然故事主人公罗向前(李健 饰)是我们虚构的人物之一,但很多发生在这些主人公身上的故事情节却是根据史实改编的。我们采访了很多当年修建成渝铁路的老兵后代,收集一手资料,提取真实故事,把它们并联在一起。我们还特地拜访了当年成渝铁路的修建者之一孙贻荪老先生,他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真实的修路故事。粗略统计,我们走访了约上百人,查阅史料近千万字,经过前后几十次的剧本修改,删繁就简,将原来80万字的剧本最终浓缩成45万字左右。
习辛(右一)采访孙贻荪老先生
记者:您认为这个剧的灵魂是什么?
习辛:人,小人物,小人物的大情怀。在我刚接触到成渝铁路的修建故事时,我就给这部剧定了三个主题——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速度。这三点也是我们这部剧要讲的主要内容。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物资匮乏、经验不足,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要想讲好这样一个“艰难”的故事,就要讲好大事件背后的人。
这部剧中的人物并不完美,罗向前作为一名侦察连长,因为被留下来修建铁路不能上朝鲜战场而耿耿于怀;作为一名战斗英雄,他也有着诸如性格急躁等不完美的特点;张彪过去曾是旧军队军官,不过剧中能看见他蛮力和单纯混为一体的性格特征。这些不同性格的小人物起了冲突,人物就不再“脸谱化”,变得有血有肉,人物层次感一下就出来了。同时,我们恪守尺度,没有为了戏剧冲突,而一味减弱人物身上的合理性。
电视剧中,我们塑造的是以罗向前为代表的一个团队,里面有很多的小人物。这些人物的文化程度、出身、品质都不一样,他们混合在一个队伍中,特别好玩。从一盘散沙,到一群英雄,人物成长历程更能凸显历史事件的宏伟。不忘初心、拥有纯粹的信仰、展现革命意志和革命斗志,是我们想从小人物身上表达的内容。
记者:作为一部“四川造”电视剧,《一路向前》全程在内江取景拍摄,有哪些内江元素将亮相屏幕?在拍摄过程中,您觉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习辛:成渝铁路内江段占全线总长的40%,修建过程中,先后有10万左右内江民工投身铁路建设。为纪念筑路民工的历史功绩,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堂和纪念碑在内江修建,是我国境内唯一一座纪念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的建筑。
《一路向前》全方位展现了内江风貌。拍摄过程中,我们遍访了成渝地区百年建筑,在内江百年历史的天主教堂、云顶寨、罗泉古镇等都有取景。《一路向前》也是我从业多年来拍摄过的最难的一部剧,疫情影响叠加布景艰难,让拍摄并不容易。我们的剧情背景为上世纪50年代,没有钢轨、没有修路用的木桩……所有的布景都需要我们自己搭建,难度非常大。像剧中有一些车,我们是北京用集装箱运到内江来的。尽管如此艰苦,我依然收获颇丰。四川风景秀丽,拍出来的东西美、有特色,我也对自己的这部作品非常满意。为了拍这部戏,大伙都吃了不少苦,不过这也跟我们的剧情一样,无论天崩地裂,我们永不言弃。
习辛讲戏中
记者:主旋律题材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我们又应该如何突破自我,创新审美价值,把影视创作推向新的精神高度,从而回应人民的文化需求?
习辛:《一路向前》透过小人物,在宏大的历史题材里,讲述日常生活,塑造信仰者和奋斗者角色形象,讲述中国故事和中国式奋斗,让人们从历史底色中看见现实的图景,从角色人物的精神里获取治愈的力量。我们坚信人性的光芒,在各朝各代都是存在的;人的理想与信仰,无论身处何种年龄,都是可以感受到的。我们的初衷是想让更多的人,包括年轻人,通过这样正能量有血肉的剧、挖掘人性的剧,找回初心,找到前进的方向。如果通过我们的影视作品,能给到观众一些启发,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欣慰。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