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联动丨如何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五省代表委员共话“经济大省勇挑大梁”

2024-03-06 22:48:2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编者按

经济大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尤其需要经济大省担当作为。今年全国两会上,“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本期党媒联动,四川日报联动浙江日报、新华日报、河南日报、大众日报,邀请来自五省的代表委员参与,既回顾2023年本省经济发展重点和成就亮点,又探讨今年怎样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

如何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

五省代表委员共话“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

 

 

 

四川:从一组数字来看经济大省如何真正挑起大梁

四川日报·四川在线记者 宁宁

去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万亿元,增长6%,在前十经济大省中与另外三省并列第一。

一年来,四川着力推动经济恢复回升,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全国第六位升至第五位,特别是旅游业强劲复苏,新能源汽车、化妆品等升级类商品消费保持高速增长。在川世界500强企业达到381家,居中西部第一位。

四川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取得重要进展。西部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开工建设并当年封顶。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建成投用,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全国先进技术成果西部转化中心揭牌运行,世界最深暗物质实验室锦屏深地实验室二期投入科学运行,稻城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通过国家验收。在川“两院”院士新增5位,达到67位。成功举办2023世界科幻大会,成都成为亚洲第二个、中国第一个举办地。

制定实施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方案及支持政策,六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增长6.6%,推动产业成链集群发展。全球最大水光互补项目柯拉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1亿千瓦、占比达86.7%,其中水电装机容量9759万千瓦、居全国第一位。天然气(页岩气)产量达到552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位。

四川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牵引,区域和城乡发展格局持续优化。248个共建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4138.4亿元,超年度计划20%。共同打造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四川时代与长安汽车共同投资的30GWh动力电池等一批产业合作项目建成投产。311项“川渝通办”事项累计办理超过1500万件次。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全面铺开。

2024年1月24日,空中客车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中心在四川成都双流正式投入运营,该中心将为飞机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解决方案。陈俊伶 摄

四川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持续增强。铁路、公路建设完成年度投资居全国第一位,新增铁路里程524公里、高速公路里程624公里。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年旅客吞吐量近7500万人次,居全国第三位。成都至香港互通直达高铁列车正式开通运营,中欧班列(成渝)开行量保持全国第一位。

四川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扎实起步。全省粮食产量达到718.8亿斤,创26年来新高;生猪出栏量6662.7万头,居全国第一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此外,成都大运会取得圆满成功。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宜宾市委副书记、市长廖文彬:

“制造为重”创新赋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四川日报·四川在线记者 宁宁

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经济大市也必须努力作贡献。“去年,宜宾经济总量位列全省第三位,肩负着经济大市的责任担当,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全省作出更大贡献。”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宜宾市委副书记、市长廖文彬说。

今年宜宾坚持“制造为重”、创新赋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譬如,聚焦“4+4+4”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推动四大千亿主导产业延链强圈、集聚成势,确保优质白酒、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数字经济分别实现营收1650亿元、1300亿元、600亿元、650亿元;以“智改数转”为重点加快能源化工、轻工纺织、机械制造、建筑材料四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新型储能、数字能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通用人工智能四大未来产业破局起步,尤其是围绕人工智能产业,推动基础端、研发端、生产端、应用端协同发展,加快催生一批原创性成果、优势性技术、标志性产品。“还要充分发挥大学城、科创城的优势,大力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和科研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互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廖文彬说。

在廖文彬看来,应充分发挥投资、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强化项目高质量生成储备、高效率建设推进。同时,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大消费券精准投放力度,进一步提振市场消费等。

“我们还将以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为重点,持续深化‘放管服’、商事制度等重点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廖文彬说,同时持续深化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确保全年签约引进项目超200个、省外引进产业项目新增实际投资600亿元以上。

浙江:展示“经济大省勇挑大梁”的使命担当

浙江日报记者 胡静漪

2023年,浙江省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充分展示“经济大省勇挑大梁”的使命担当。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1%,出口增长3.9%,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2%、7.3%,均好于预期目标。

去年以来,浙江以三个“一号工程”为总牵引,启动实施“十项重大工程”,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同时,构建“8+4”经济政策体系,为市场经营主体减负3300亿元以上,精准高效发挥引导保障作用。

投资出口引擎强劲。浙江启动实施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1244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2976亿元。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为牵引,制定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2条政策,市场经营主体增长9.6%,出口规模跃居全国第2位。

2023年2月9日,浙江绍兴市上虞区的晶盛机电工作人员在生产碳化硅的外延设备。浙江日报记者 吕之遥 共享联盟·上虞 金伟 梁松 摄

科产融合提质升级。浙江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为牵引,启动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3%、7%。启动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预计达3.15%,首家国家实验室挂牌运行。

缩小差距普惠共享。浙江启动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山区26县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1个百分点,全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缩小至1.86,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此外,去年浙江举全省之力筹办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向世界奉献了一场“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体育文化盛会。

全国政协常委、浙江省工商联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

为跨越周期贡献浙商力量

浙江日报记者 胡静漪

2024年,全球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要用平常心面对不确定性,用积极的行动来拥抱不确定性。”全国政协常委、浙江省工商联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说。创新创业四十年,正泰和广大浙商一道,坚持发扬“四千精神”,打“创新牌”、吃“改革饭”、走“开放路”,不断跨越经济产业周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无论外部环境怎么变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都是最确定的趋势。”南存辉说,浙商要保持“空杯”心态,紧抓学习应用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数字前沿技术,构建面向全球的开放式“产学研政用金”体系,全力突破“卡脖子”技术,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开放心态,应积极践行“地瓜经济”理论,打造产业链生态圈命运共同体。“紧紧抓住逆全球化带来的周期性投资发展机遇,寻求与国内国际各类企业的合作机会,才能不断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浙商力量。”南存辉说,要将企业自身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继续扎根浙江、接轨长三角、面向全国、走向全球,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

得益于浙江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创业创新氛围,新的一年,浙商群体将勤于学习、敢于拼搏、善于创新。在青蓝接力中,一代又一代浙商将“四千精神”薪火相传,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浙江经济勇挑大梁创造更加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未来。

山东: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巩固

大众日报记者 陈晓婉

2023年,山东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总抓手,纵深推进“三个十大”行动,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改善民生、防范化解风险,全省经济持续回升、巩固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圆满完成全年主要目标任务。

2023年,山东经济发展实现新跃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2万亿元,增长6%。粮食总产1131亿斤、单产899斤,再创历史新高。“四新”经济投资增长11.1%、占比超过5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51%左右。加快建设世界级港口群,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保持全国第一,集装箱量增长11%。鲁北盐碱滩涂地风电光伏和渤中、半岛南海上风电等一批项目建成投运,光伏发电、新型储能并网装机规模居全国首位。

2023年2月25日,技术工人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即发龙山工业园的一处数字化纺纱智能工厂项目安装生产设备。 梁孝鹏 摄

科技创新激发新动能。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增10家、达到2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10家、居全国首位。创新人才加速集聚,顶尖人才达到164位,新增省级以上领军人才2028人,5名个人、1个团队荣获“国家工程师奖”。

产业升级增创新优势。加力提速工业经济、数字经济,雁阵形集群规模超过9.2万亿元。培育11条标志性产业链、10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达到15个,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299家。新增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3个、智能工厂16个,获批全国首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培育“产业大脑”32家,产业数字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指数居全国前列。

基础设施得到新提升。“轨道上的山东”加快建设,高铁运营里程达到2810公里;高速公路运营里程突破8400公里。新型基础设施网加快建设,建成济南、青岛两个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累计开通5G基站超过20万个。

全国政协委员、德迈国际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施乾平:

高质量招商引资,推动山东高质量发展

大众日报记者 张春宇

2月18日,山东召开的全省高水平开放暨高质量招商引资大会上,强调了高质量招商引资对山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目前,在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山东走进了一个关键的时期。”全国政协委员、德迈国际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施乾平说。山东在产业基础、消费群体、交通、人才等方面条件得天独厚,在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有显著优势。

新的一年,山东正重点围绕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能源转型、“新三样”、海洋经济、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着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招商引资质效,持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招商方式上,山东精准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重点培育已经落地山东的企业,发掘内部的效能和资源。山东提升招商质量,严把标准“关口”,防止“内卷式”竞争,防范招商风险。持续加大招才引智工作力度,突出需求导向,搭建平台载体,创新制度机制,完善服务保障,努力把山东打造成“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高地。

“目前,我们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在山东济南建设的500吨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已经投产。今年,我们将在山东继续加大投入,落地一个2万吨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施乾平表示,“2024年,我们对山东经济的发展充满信心。”

江苏:绘就“强富美高”新江苏优美画卷

新华日报记者 姚政宇

迎着春光,笃行不怠。回顾2023年,江苏交出了一份振奋人心的“年终答卷”: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2.82万亿元、增长5.8%,连续3年跨越3个万亿元大关,占全国比重达10.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6.32万元和3.05万元、增长5%和7%,常州迈入“万亿城”,地区生产总值万亿之城增至5座。

2023年,江苏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巩固——

数据“抢眼”,印证实体经济是江苏最稳固的经济底盘。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制造业增加值4.66万亿元,占比地区生产总值36.3%;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提高到41.3%和49.9%,13个设区市全部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市。

消费投资方面,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过2000亿元,文旅市场强劲复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省重大项目完成投资超7000亿元;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占全省比重达42.9%,连续5年位列“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经营主体总数超过1452万户。

太湖实验室牵头研发的“奋斗者”号完成极限深潜,高效率全钙钛矿叠层电池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江苏科技创新成果令人瞩目: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2%左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1.5件,连续8年保持全国省区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9.4万家,新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95家,数量均居全国第一;高技术企业超过5.1万家,人才总量超1560万人。

2023年7月1日,江苏苏州港太仓港区集装箱码头灯火通明,码头作业一派繁忙。计海新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增进民生福祉彰显新成效,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江苏城镇新增就业138.3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6.32万元和3.05万元,增长5%和7%,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07:1。基层卫生健康发展综合水平位列全国第一。

2024年全国两会的帷幕已经拉开,江苏将全省上下一心,以江苏的实践成效充分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在“强富美高”新江苏画卷上写好新的一页。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商务厅厅长陈涛:

推动商务发展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新华日报记者 王梦然

江苏省委省政府指出,挑大梁不仅体现在经济增量的贡献上,还体现在发展质量效益的领先上、产业与科技的支撑上、国际市场地位的稳固上。立足全年,我们将持续巩固和增强商务发展回升向好态势,努力为全省大局作出更多贡献。

推动消费持续扩大。办好“苏新消费”四季主题购物节,开展销售竞赛季、“江苏味道”餐饮促消费、“江苏电商直播节”等活动;落实政策和部署要求,促进汽车、家电等以旧换新,支持金融机构开发新产品新服务,推动大宗消费扩容升级;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打造更多国货“潮品”和消费新场景,持续激发有潜能的消费。

促进外贸稳中提质。深入开展“江苏优品行全球”行动,着力稳住传统市场份额,开拓“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稳定“新三样”等高附加值、绿色低碳产品出口规模,扩大二手车等出口,积极拓展中间品贸易;加力实施“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壮大跨境电商、市场采购、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外贸新动能;积极扩大优质产品进口,推动进出口平衡发展。巩固外资领先优势。

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对接“1650”现代化产业体系,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开展精准招商,吸引外资参与强链补链延链,引进主权财富基金、QFLP试点等投资,鼓励外资企业利润再投;用好新出台的外资总部、外资研发中心等政策,大力发展外资总部,支持外资在江苏设立研发中心,打造更优营商环境等。

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和对外开放高端平台在商务高质量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我们也将加快完善商贸流通体系,打造对外开放高端平台,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更大力度释放商务发展的内生动力。

河南:真抓实干挑大梁,向“新”而行争出彩

河南日报记者 宋敏

粮食产量1324.9亿斤;全国首个“米”字形高铁路网建成,高铁运营里程达到2215公里;全年接待游客9.95亿人次,旅游收入9645.6亿元;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外贸进出口总值连续12年居中部地区第1位;实有经营主体1094.0万户、同比增长5.8%,总量居全国第4位……2023年,河南交出来之不易的“成绩单”,全省经济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长、势的蓄积壮大。

去年以来,河南坚持创新驱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2023年12月4日,河南洛阳中国一拖大拖公司总装线上,工人正在装配一批出口欧洲的拖拉机。张怡熙 摄

河南把壮大“7+28+N”群链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支撑。这一群链汇聚了全省70%以上的重点创新平台,创造了80%以上的进出口总额、60%以上的规上工业产值。2023年,河南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3%、11.7%。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全省5G基站总数达到18.7万个,互联网网内平均时延、网间平均时延分别居全国第1位和第3位。

创新成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显著标识。以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为支柱的“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全面起势。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72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2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6万家。

新消费供给加快打造。2023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004.45亿元,同比增长6.5%。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马健:

牢牢把握项目建设“硬抓手”和科技人才“硬实力”

河南日报记者 宋敏

河南是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勇挑大梁、争先出彩,是河南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今年一开年,省委、省政府就以“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竞进姿态,举办第十一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出台实施推动一季度经济“开门红”17条政策措施,全力以赴抓项目、抓政策、抓服务,抢机遇、抢时间、抢进度,全省上下呈现出争分夺秒拼开局、奋力夺取“开门红”的良好态势。

下一步,河南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始终锚定“两个确保”,持续实施“十大战略”、提速推进“十大建设”,牢牢把握项目建设这一硬抓手和科技人才这一硬实力,滚动开展“三个一批”活动,谋划推进重大项目“双百工程”,深入实施重要项目集中攻坚行动,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常态化谋划储备机制,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推动更多项目早熟化、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以项目之建蓄创新之势、聚产业之力、增转型之能、促能级之变,真抓实干挑大梁、向“新”而行争出彩,奋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新突破、现代化河南建设开创新局面。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