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会客厅④丨全国人大代表刘忠:校企合作,培养与产业转型相契合的未来工人

2024-03-09 08:46:4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何勇

川报集团特派记者 王国平摄影 李强 李志强剪辑 赵丹 陈旻翔

本期嘉宾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凌峰航空液压机械有限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刘忠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凌峰航空液压机械有限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刘忠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工作部署,与他的工作密切相关。

“一方面,我自己就是工厂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产业转型过程对产业工人的需求正发生变化。”刘忠说,工厂在自动化、智能化提升的同时对一线工人的需求正逐渐减少,用工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一是不需技能的辅工,需求量很少,另一方面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工人缺口很大。

今年全国两会上,刘忠带来关于如何培养“未来”产业工人的建议。

刘忠所在的四川凌峰航空液压机械有限公司是四川较早进行“智改数转”的企业之一。

“2018年,公司建设了首条数字化产线,对原有产线进行柔性化改造。”刘忠说,新的生产线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但对一线普通工人用工量也减少了70%左右。

公司的这一用工转变,引起了刘忠的关注。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他对多家企业的用工情况和需求情况进行调研。“产业工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快速升级迭代的重要因素。”刘忠总结说,在高端制造领域中,基础材料性能提高的加工应对方案、在高性能前提下的高精度高可靠性加工方案、新工艺试行阶段验证阶段、数智制造的无人干涉技术研究等都需要高技能人才的持续支撑,但供给明显不足。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目前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超过26%。

如何解决“未来”产业工人的培养问题?刘忠表示,基础人才是学校培养的,但一些技能和软硬件资源是不少学校不具备的,企业要更高效、精准招到满足条件的技术工人,校企合作是首选。

但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的有效衔接仍存在一定堵点。在职业教育领域,当前我国有1万多所职业院校、3000多万名在校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上已占我国高等教育50%,但在师资、课程设置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刘忠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目前职业教育已处在变革的十字路口,职业教育的专业需要在门类上、招生数量上做相应调整,并做好相应的调研。

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工业学院副校长张祖涛对此也有相同感受。“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就业竞争压力持续增加。”

张祖涛建议,高校应针对当前就业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兴专业或特色专业,培养与时俱进的人才。

“产业工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推动者、参与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刘忠说,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形成培养“未来”产业工人的机制体制,从而与产业转型相契合,为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赋能。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