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王善平:加强成渝中部地区新质生产力布局

2024-03-09 17:03:34来源:封面新闻编辑:牛霄

封面新闻记者 李庆 陈远扬 纪陈杰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资阳市人民政府市长王善平带来了5个建议。王善平先后在市、县、乡三级任职,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两会间隙,他接受了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对“加强成渝中部地区新质生产力布局,助推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崛起”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谈了他的看法。

图为王善平走进全国两会封面直播间。

封面新闻:这次来北京,您带来了哪些建议?

王善平:来北京之前,我深入县(区)和企业、项目现场调研,充分听取意见建议,并结合工作实际,梳理形成5个意见建议。一是加强成渝中部地区新质生产力布局,助推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崛起的建议;二是加快建设毗河供水二期工程的建议;三是支持在资阳设立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分中心的建议;四是支持资阳濛溪河遗址保护利用的建议;五是优化调整全国住房公积金政策的建议。

资阳高新区的现代商用汽车(中国)有限公司厂区。

封面新闻:这5个建议您最看重哪一个?为什么?

王善平:我最看重第一个。我最想表达的就是,要加强成渝中部地区新质生产力布局,助推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崛起。

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成渝中部地区塌陷问题较为突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等方面,与成都、重庆两个超大城市特别是与其主城区的差距非常大。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对成渝中部地区城市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重大战略机遇。我们必须抢抓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逐步缩小与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的差距,努力实现成渝中部地区崛起。

“资阳造”机车。

封面新闻:成渝中部地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需要在哪些地方强化发力?

王善平:我觉得主要还是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产业、企业、项目等布局不足,不能很好支撑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崛起。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发展不足。成都已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大万亿级产业集群,重庆已形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3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成渝中部地区虽然也在加快布局发展医疗器械、钒钛新材料、锂电池等先进制造业,但总体来看,传统产业占比过大,产业能级不强、层次偏低、体系不完善,而新兴产业体量较小、支撑不够、带动力不强。比如,资阳医疗器械产业被列入四川省首批特色优势产业试点名单,资阳的“中国牙谷”成为全国最大的口腔产业聚集地,但“中国牙谷”的年产值也只有30多亿元,与成都、重庆差距巨大。

二是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企业较少。2023年,成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万家,重庆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565家,而成渝中部的资阳、内江、自贡、遂宁4个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仅为成都的4.5%、重庆的8.2%。

三是激发新质生产力活力的创新能力较弱。2023年,成渝中部的资阳、内江、自贡、遂宁4市,研发投入经费总量仅为成都的6.1%、重庆的6.5%,本科高等院校仅为成都、重庆的七分之一;成都、重庆分别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家、10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10家,但成渝中部的资阳、内江、自贡、遂宁4市仅有1家国家级工程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还未实现“零突破”。

资阳临空经济区产业孵化中心。

封面新闻:如何才能加快推动成渝中部地区崛起?

王善平:我认为,要实现成渝中部地区崛起,就是要加快布局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崛起。

一是国家层面和川渝两省市要在成渝中部地区布局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成渝中部地区协同建设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并加大中央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增强发展新动能。二是加快推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效益。三是加快建设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在成渝中部城市新建或整合组建研究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布局建设科研分支机构或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助推产业创新、科技创新,推动成渝中部地区加快崛起。

封面新闻:资阳作为成渝中部地区城市之一,如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王善平:资阳是“成渝之心、巴蜀门户”,区位交通优势突出、国省战略机遇叠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我们将坚持以项目和企业为中心组织经济工作,围绕高质量发展育企业、选项目,着力引进和发展一批代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优质企业和项目,加快构建富有资阳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加快推进装备制造、食品轻纺等产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指导中车资阳机车开展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中大缸径曲轴)申报,支持南骏、现代商用车开展新能源商用车、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研发,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二是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医疗器械、电子信息、清洁能源等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加快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中国牙谷,做优做强成渝电子信息创新创业园,加快建设高端天然气产业技术创新示范基地,推动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聚焦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加快培育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航天航空等产业,推动高仙机器人二期、keeway智能两轮车二期、星河动力商用火箭等项目建成投产,在新领域新赛道上抢占发展先机。

俯瞰中国牙谷。

封面新闻:您觉得怎样才能更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王善平:我认为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大课题,必须充分考虑各地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功能定位等方面,比如,成都平原经济区特别是位于成都周边这些城市,在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优势明显,再比如盆周山区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应以保护为主,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时就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条件、不同的阶段分类施策、分层推进、分步实施。

工作中,还应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市级统筹、县(区)为主体,推进县、镇、村三级规划有效衔接,坚持“多规合一”机制,综合考虑区域空间布局、土地资源承载能力、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统筹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并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以科学的规划引领城乡融合发展。二是坚持试点先行,各地发展不平衡、人口分布不均、区域差异较大,应根据各地实际开展试点示范,支持区位条件好、发展潜力大、人口聚集度高的重点县城、重点乡镇先行先试,形成一批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示范带动全域融合发展。三是坚持要素畅通,着力破除妨碍城乡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通影响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卡点堵点。加快完善产权制度,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促进“人、地、钱”等要素在城乡自由流动,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以要素的双向流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