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视觉·了不起的生灵㊸丨 声声入耳 雀影寻踪

2024-03-20 09:56:0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陈妍蓓

金色林鸲(拍摄于成都)

性格胆怯,善于隐藏,平时多隐藏在茂密的灌丛或草丛中,偶尔发出轻柔的叫声。

本期“了不起的生灵”栏目的拍摄嘉宾是C视觉摄影师吴亚非,她在9年时间里,持续观察拍摄鹟科鸟类,用镜头带您深入了解这些既有颜值叫声又美妙的精灵们。

在吴亚非的镜头下,我们看到了鹟科鸟类的千姿百态,从它们美丽的羽毛到它们敏捷的身手,每一张照片都充满了生动感和生命力。

白须黑胸歌鸲(拍摄于成都)

主要生活在海拔3000至4500米的区域。这些鸟类特别常见于河流旁的灌丛、冷杉林以及山坡上的稀疏森林和灌丛草地。在冬季,它们也会下降到山脚和较低的山谷地带。

进入3月,成都平原天气回暖,生机盎然。每年的3-5月以及9-10月,部分迁徙鸟类会选择在成都平原停留。这个季节的成都平原,夏季昼长夜短,热量条件充足,鸟儿有更长的白天可以觅食、哺育幼鸟,生存压力相对较低。

四川大学、成都植物园、浣花溪公园和百花潭公园等地都为这些鸟类提供“舒适”的临时驻足栖息地。这些鸟类中,有的会选择长期留在成都,有的在一两周或一个月后继续踏上它们的迁徙之旅。

蓝额红尾鸲(拍摄于成都)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在溪谷、林缘灌丛地带,也频繁出入于路边、农田、茶园和居民点附近的树丛与灌丛中,不断地在灌木间窜来窜去或飞上飞下。

雀形目鹟科鸟类,它们身姿优雅,鸣声动听。特别是歌鸲鸟,因体型小巧且善于隐藏,种群数量稀少,因此大多数人只能在野外听闻其美妙鸣叫,却难以一睹真容。在成都地区,能够记录到多种歌鸲鸟更是实属罕见。

蓝歌鸲 (拍摄于成都)

栖息于山地针叶林、混交林及林缘地带。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地栖性,喜在林下地面和灌丛中活动觅食。性隐匿。

被称为“情歌王子”的蓝歌鸲(qú)是一种中小型鸟类,每当求偶季节,雄鸟会为自己的心上人“高歌一曲”,叫声动人婉转。体长约14厘米的它, 就爱躲躲藏藏,大众很难一睹其真容。

蓝喉歌鸲(拍摄于绵阳市)

栖息于灌丛或芦苇丛中。性情隐怯,常在地下作短距离奔驰,稍停,不时地扭动尾羽或将尾羽展开。

从2017年开始,吴亚非一直持续关注林中精灵鹟科鸟类,它灵动身姿,美妙鸣叫,吸引吴亚非一次次的等待,只要打听到它们现身的信息,便会立即踏上寻找和拍摄它们的征程。

金胸歌鸲(拍摄于成都)

藏匿于茂密灌丛及竹林。于森林地面取食昆虫。尾常抽动。

想要拍摄到这些鸟儿并不容易,有时需要等待一天,有时则需要好运气。拍摄掉队的鹟鸟需要付出很多耐心。它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生活习性和栖息地多变,很难预测它们的具体活动时间和地点。

蓝眉林鸲(拍摄于成都)

是地栖性小型鸟类,常在地下作短距离奔驰,稍停后举尾略展一下,喜潜匿于芦苇或矮灌丛下,飞行甚低,一般只作短距离飞翔,从一灌丛飞到另一灌丛。

鹟鸟警惕性很高,具有很强的戒备。摄影师需要保持隐蔽,使用合适的摄影设备和技巧,才能捕捉到它们的身影。为了不惊扰到鸟儿,摄影师需要远距离拍摄,通过长焦镜头捕捉它们的细节。

白腹短翅鸲(拍摄于成都)

长栖于浓密灌丛或在近地面活动,不易被激起,仅在栖处鸣叫且尾立起并扇开时可见到。

歌鸲小百科

歌鸲(Luscinia;robins,rubythroats)鸟纲雀形目鹟科歌鸲

雀形目(Passeriformes)

鸟类中最为庞杂的一目,为中、小型鸣禽,喙形多样,适于多种类型的生活习性;鸣管结构及鸣肌复杂,大多善于鸣啭,叫声多变悦耳;筑巢大多精巧,雏鸟晚成性。

鹟科(Muscicapidae)

鸣禽科的一种小型鸣禽,共有1400种左右,约占雀形目的1/4。小型鸟类,体长13cm。上体灰黄褐色,尾羽黑褐色,外侧尾羽基部白色,雄鸟在繁殖季节颏、喉部为橙红色。本科种类大都在树丛或灌丛间生活,栖于树上。以昆虫为食。巢为杯状,由草茎、苔藓、兽毛等构成,置于树枝或岩隙上,卵呈斑杂状。鹟科鸟类,飞行灵便,多在空中捕食昆虫。

红胁蓝尾鸲(拍摄于成都)

地栖性,多在林下地上奔跑或在灌木低枝间跳跃,性甚隐匿,除繁殖期间雄鸟站在枝头鸣叫外,一般多在林下灌丛间活动和觅食。

DAY

【左】红喉歌鸲(拍摄于成都)

常栖息于平原地带的灌丛,芦苇丛或竹林间,更多活动于溪流近旁,多觅食于地面或灌丛的低地间。

【右】栗腹歌鸲(拍摄于成都)

栖于茂密的竹林及杜鹃灌丛。两翼及尾不时抽动。

红尾歌鸲(拍摄于成都)

占域性甚强,常栖于森林中茂密多荫的地面或低矮植被覆盖处,尾颤动有力。栖于常绿阔叶林下灌丛间。多单个活动。以卷叶蛾等多种害虫为食。

北红尾鸲(拍摄于成都)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行动敏捷,频繁地在地上和灌丛间跳来跳去啄食虫子,偶尔也在空中飞翔捕食。有时还长时间地站在小树枝头或电线上观望,发现地面或空中有昆虫活动时,才立刻疾速飞去捕之,然后又返回原处。

C视觉摄影师:吴亚非

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选择合适的器材:鸟类摄影通常需要使用长焦镜头,以便在拍摄时能够保持一定距离,避免惊扰鸟类。常见的焦距范围为200-600mm,光圈越大越好,以便在拍摄时能够获得更快的快门速度和更好的背景虚化效果。

保持隐蔽:鸟类对人类的警惕性很高,因此在拍摄时,摄影师需要尽量保持隐蔽,避免惊扰到鸟类。穿着与自然环境相近的颜色和服装,保持安静,尽量不使用闪光灯等可能会引起鸟类注意的设备。

预测和等待:鸟类的行为很难预测,但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可以了解它们的习性和活动规律。在拍摄时,摄影师需要耐心等待合适的拍摄时机,如鸟类捕食、梳理羽毛、求偶等行为。

拍摄技巧:在拍摄过程中,可以使用高速连拍模式,提高拍摄成功率。同时,注意对焦和测光,确保鸟类眼睛清晰锐利。在光线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拍摄,可以获得更好的画质。

后期处理:鸟类摄影往往需要在复杂的环境中拍摄,通过后期处理,可以提高画面的整洁度和色彩表现。在后期处理时,注意调整照片的对比度、锐度和色彩平衡等参数,使画面更加美观。

学习和交流:鸟类摄影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参加摄影俱乐部、摄影论坛等活动,与其他摄影师交流经验和技巧,有助于提高自己的鸟类摄影水平。

四川日报全媒体视觉中心出品

策 划︱毛漫丁 喻 茂 谭 曦

执 行︱陈妍蓓 郝飞

海 报︱何涛

C视觉摄影师 | 吴亚非

观鸟专栏专家组:阙品甲、杨小农、巫嘉伟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