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大石板村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

2024-04-03 22:14:2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张炼

四川在线记者 吴梦琳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大石板村“丝路古村变景区 文旅融合促振兴”入选“十佳”案例。

能够在全国众多申报者中脱颖而出,大石板村凭什么?大石板村的发展振兴之路,又有哪些独特经验?

俯瞰大石板村

重塑丝路古村新风貌

西昌市大石板村坐落于邛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南岸。步入其中,钟楼古寺、橙墙灰瓦,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更显古韵悠悠。登上村落高处,还可眺望到邛海全貌。

如今这里是西昌一个高人气打卡点,在小红书、马蜂窝等网络平台,能够看到不少游客发布的游记和攻略。数据统计,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大石板村接待游客超18.5万人,实现旅游收入600余万元。

大石板村的变化,似乎与文旅融合发展有着巧妙的“时光之缘”。2019年,被誉为“文旅融合”的元年,这一年也正是大石板村开启“蝶变”之年。

从许多老照片能够看到,2019年以前的大石板村陈旧破败,村民大多外出务工,不少宅基地和农房长期闲置。当年,凉山州西昌市启动实施大石板乡村振兴项目,在挖掘文旅资源基础上,重塑古村风貌。

大石板村历史悠久,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曾是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的重镇和驿站。

六百年岁月留痕,在古村中散落着不少古建筑、古树等历史的见证。西昌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推进村落风貌提升改造中,依托原有乡村肌理,梳理街巷文化历史,以“修旧如旧”方式对古井、古树、古碑、古建筑、古物件实施保护性修复。

同时,创新开发建设传承茶马古道文化、渔家民俗文化、庙宇文化的特色文化街区和传统工坊,建立“山、水、林、田、路”交融的立体化传统村落格局。

昔日农家土坯房,变成一座座古韵悠悠的特色小屋,留住了乡愁也焕发着时代生机。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一处外景拍摄地落地大石板村,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开始走入大众视线,成为西昌乡村旅游一大新地标。

大石板村一景。 佘钢 摄

激活文旅融合发展新动力

“非常出片!”走进大石板村,一路上总能遇到不少穿着传统民族服饰拍摄写真的游客。民族风情旅拍,成为大石板村特色产业之一,带动了大批年轻人来到这里成立工作室。

如今古镇古村众多,如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大石板村在运营机制上,由村集体、本地国有平台公司以及引入的众欣文旅三方合作,共同成立合资公司进行投资打造和市场化运营,以内培外引持续拓展业态、丰富场景。

“针对不同的业态,针对性采用不同的运营方式。”众欣文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例如针对民宿,运营方率先打造开发一批民宿样板工程,带动一批外来民宿品牌落地,也培育一批本土村民自营民宿,如今在村落里形成了超过230家民宿的民宿产业集群。

据介绍,截至目前,共“活化”利用农村宅基地和农房资源8万余平方米,集聚形成文旅相关产业470余家,包括住宿、美食、观光、娱乐、音乐、研学、购物等多元乡村消费场景。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促进村集体经济组织做大做实,持续激活村落发展的内生动力。大石板乡村振兴项目实施以来,通过旅游带动250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80%为当地村民及返乡青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3万元、增长约48%。

随着灵鹰寺网红墙、周家大院、几何书店、五省会馆等文旅融合创新场景逐步呈现,构建“村景交融”“产村交融”的文旅融合发展体系。依托多元浓厚的民族文化,大石板村成立凉山州首家“音乐传习所”,举办乡村音乐节,开展舞龙、变脸、古筝古琴等演艺活动,开发土布鞋垫、竹编、白蜡、蜡塑等文创产品100余项,以独特人文体验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了西昌旅游格局。

(西昌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