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处理好什么关系?川观推出四篇评论

2024-04-07 13:12:12来源:光明日报编辑:高云君

编者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正确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新质生产力诸要素之间、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之间、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突破旧的科学技术范式、要素配置模式、产业组织形式,不断以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川观新闻发布四篇本报评论员文章,敬请垂注。




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川观新闻评论员 周明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深刻揭示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指明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使命。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跃升,需要保持生产关系的动态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此,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不仅是生产力发展层面的命题,也是生产关系层面的改革问题。

当今社会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广泛应用,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要素成员逐渐增多,相应的生产关系也应不断变化,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分配关系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等生产关系应当进一步调整和重塑。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尤其需要与之匹配的科学机制、与之相适的发展环境、与之相系的生存土壤。

调整与新质生产力适配的生产关系,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改那些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固有模式和条条框框,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社会活力。这需要拿出自我革命的气度、勇于拿自己开刀的改革勇气,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变革。既要通过加快发展以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促进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又要通过建立高标准科技创新机制、市场体系,下大力气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关卡路障,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通过深化改革达到新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动态适应,本身就是探索,就是创新,难免各种磕磕碰碰、迂回曲折,不能简单地复制别人的模式,没有所谓的“完美成熟方案”,更无现成的路径可走,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挺进改革深水区,内外部情况愈发复杂,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新生问题、一般性矛盾和深层次矛盾等,反复交织、叠加出现。那些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都是我们必须要啃下的“硬骨头”,都是我们必须要革故鼎新的选项,倒逼我们在各个方向全面纵深推进。作为西部唯一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四川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亮点纷呈。踏上新征程,四川正加快成为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改革不停顿,创新无止境。当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加速演进,只要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优化创新环境,进一步破除制约生产力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就一定能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环境,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处理好新质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川观新闻评论员 周丽萍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生产力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生产要素的构成是不同的。如农业社会的生产力要素主要是人口和土地,工业社会增加资本和技术要素,如今,数据则正式与其他生产要素并列。从要素增长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就是以数据等为关键要素的科技创新对生产力要素的发展。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这包含两层含义:

其一,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要素自身的发展跃升。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科技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如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出的新硬科技和智能新型生产工具,改变了生产质态提升了生产效率。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开辟生产活动的新领域新赛道。

其二,通过各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生产力跃升。新质生产力下的要素配置是在新的技术条件下的生产要素重新组合,通过改变要素之间的比例和组合结构,将生产要素从低效率领域重新配置到高效率领域,从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浙江省义乌“共享专利”挂牌,深圳“工业上楼”,成都高新区营造“中试+”生态,就是通过集约化配置土地、能源等传统要素,加速汇聚人才和技术等关键要素,发掘激活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提升生产要素组合效率。这就必须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当前,处理好新质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就是让各要素发展更充分,组合更优化。关键是要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和数据要素的“融合剂”作用。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通过增强劳动者能力,丰富劳动对象种类和形态,创造新的生产要素组合,拓展生产新边界,塑造发展新动能,从本质上推动新质生产力实现能级跃升。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超越原有技术并产生替代;同时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推动科技创新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数据要素不仅是作为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成为新型生产力要素,而且作为影响因素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进行质量提升和优化组合,对科技、资本和人才等要素具有放大、叠加、倍增作用。现实中,数据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各环节,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今年初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底,数据要素应用场景广度和深度大幅拓展,让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在经济发展领域得到更充分显现。

必须认识,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没有一支与现代科技进步、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就无法形成新质生产力。如何激发“人”的要素活力,始终是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问题。



处理好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之间的关系


川观新闻评论员 邓也

当前,科技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决定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迫切需要处理好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之间的关系,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共进,在开放环境下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长期以来,如何处理好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之间的关系,是包括相关部门、创新企业、科研机构、科研人员都会面临的困扰。如今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依然面临这一关键问题。今日,面对全球科技竞争的新挑战和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要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就必须处理好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之间的关系,使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共进。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创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加快流动,各国经济和科技联系更加紧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单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所有创新难题。一方面,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如果不依靠自主创新的话,只能永远追随他国的脚步或成为科技附庸;另一方面,现有的科学技术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全世界科技工作者相互学习、彼此互鉴、接力传递、共同创造的成果,如果不加强开放合作取长补短,必然会走很多弯路。无数实践充分证明,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的目标是一致的,前者是后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后者是前者的必要发展、必由之路,既不能只强调自主创新而排斥开放创新,也不能只强调开放创新而忽视自主创新。我们要用全面、系统、辩证的眼光把握好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关系,让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兴起,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正在开辟新前沿、新方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我们既要坚持自主创新自力更生,做好顶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把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取得基础性、战略性、原创性的重大成果,实现更多零的突破,破解更多“卡脖子”难题。我们又要坚持开放创新致力于全球科技创新协作,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聚焦国际前沿领域和先进方向,全面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不断扩大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逐渐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方面下更大功夫”。在处理好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之间的关系的同时,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聚焦聚力推进。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资源大省、科教大省,四川立足自主创新,用好开放创新,以更高程度的开放创新推进更高水平的自主创新。要把技术革命性突破作为关键引领,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同时大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从样品到产品、从“书架”到“货架”,努力形成更多现实生产力。



处理好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川观新闻评论员 刘志杰

在各地如火如荼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当下,有些似是而非的声音,值得警惕。比如,有人认为,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让传统生产力让位,集中精力搞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也有人落入另一个极端,承认传统生产力的地位,却把新质生产力简化为传统生产力的简单升级。种种误区,本质就在于没有处理好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其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就明确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很多人一谈新质生产力,就大搞非此即彼,显然是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粗暴、浅表理解。认识不到位,行动就走样。若“一刀切”放弃传统生产力,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若一哄而上、把新质生产力当成“筐”,什么都往里装,则会偏离其内涵,错失转型良机。

四川是我国为数不多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31个制造业大类的省份,传统生产力资源雄厚;同时也是科教大省,拥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根基。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和国家战略大后方,我们能否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事关当下和未来,事关四川也影响全局。

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有本质区别。从概念上来说,新质生产力,原本就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颠覆性变革,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所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定有门槛、有重点。有门槛,意味着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靠技术的颠覆式创新和新的生产关系深刻变革,绝不是搞文字游戏、买点新设备那么简单。而有重点,则应以发展新技术、用活新要素、培育新产业为基础,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一哄而上做不到,路径依赖也做不好,应从制度到产业进行系统谋划,营造创新的环境氛围。

同时,两者也互相关联。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放弃传统生产力。时代再发展,也离不开衣食住行等最基础、最传统的需求,离不开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当前外部环境仍然充满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若是“先破后立”,急于求成,放弃当前经济占比最大的传统产业,搞“运动式创新”,只会加剧发展的不确定性,也让新产业失去稳定根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要求我们不能放弃传统生产力。

另一方面,传统产业也要依靠新质生产力转型升级。当前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之下,传统产业,无论是传统重工业、还是纺织业等轻工业,其生产资料、生产对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数字技术、智能工厂等先进的生产力要素,能促进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是做优做强传统产业的重要支撑。今年我省“新春第一会”聚焦新型工业化,坚定“智改数转”发展方向,就是为了推动制造业从原本比较传统的产业提质升级。

四川肩负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任,同时和全国先进省份对比,还存在产业大而不强、结构全而不优、龙头少而不壮等问题,必须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让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一手深入实施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不负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发展的厚望,不负千载难逢的时代机遇。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