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链·新质生产力十城演义丨记者观察:从追“新”之路读懂“何以上海”

2024-04-18 08:33:4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何勇

四川在线记者 陈碧红

上海用30年时间,在全球生物医药领域创造了一个奇迹。赞叹之余,也有人感慨:上海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中心,市场、资源要素先天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有些经验恐怕是无法复制的。

的确,高起点是上海的优势,但这也同时意味着高门槛和高要求。同台竞技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上海的竞争对手不仅在国内,更在全球。

前不久,生物医药投资领域头部企业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讲述了一个令他至今难忘的细节:去年,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举行期间,启明创投邀请了全球十家跨国公司与被投企业开展投资对接。就在那一天,整场活动共包下十来个房间,密集开展70多场会议,从早上8点一直持续到晚上8点。现场,被投企业忙得不得了,最多的一家被投企业一天竟见了8家跨国公司。

如此热烈场景,让启明创投始料未及。活动结束,胡旭波坚定了一个想法:以后每年还继续这么干。

企业积极、市场活跃,走过30年的上海市张江生物医药集群一路追“新”,丝毫不显“疲态”。初创企业轻装上阵、国际巨头纷至沓来,围绕一个生物医药产业,上海就聚集了相关从业人员28万名。这里还流传着一个说法:只要有一支笔、一个想法、一笔资金,就能在上海成立医药公司。

我们好奇,这个产业“不老青春”的秘诀是什么?让创新医药“敢研”、资本市场“敢投”的方法论是什么?

调研中,我们发现至少有四个关键抓手——

一是一杆子插到底的发展决心。30年间,上海历届政府锚定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向,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棒接着一棒跑,一张蓝图绘到底。政策的延续性、环境的稳定性,既让企业看到了可预期的发展前景,又留给了产业不断迭代更新的成长空间。历经七次产业浪潮,上海生物医药最终站到了“世界级”赛道上。

二是全方位的政策引导。生物医药既是技术高度密集型,也是资本高度密集型,同时又是政策高度相关性的产业。近年来,上海举全市之力,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构建政策体系,先后制定出台多项政策,个个用在“刀刃”上。比如,上海出台完善多元支付机制支持创新药械发展“28条”,采取医保对医疗机构使用创新药前三年单列支付、不占用医院医保额度等举措,有力消除医疗机构的顾虑,同时又采取基本医保或商业健康保险对上海“新优药械”产品支付全覆盖的举措,消除参保群众和医药企业的顾虑,从供需两侧同时促进创新药械的临床应用,有效提升创新药、创新药械从研发、推广到应用等各环节的积极性。

三是推动全链条加速,形成集群式发展的态势。生物医药创新发展涉及研发、临床、制造、应用多个环节,上海把研发与临床阶段的生产基地需求相衔接匹配,把生产制药与下一阶段的药品审评审批过程、甚至进入目录等环节高效协同起来,形成一种全链条加速机制。同时,充分发挥上海在人才、产业、资金等各种创新要素汇聚的优势,打造“产、学、研、医、金”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依托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的聚合作用,不断形成“龙头企业+成长型创业孵化器+资金配套”的集群式发展新态势。

四是跨前服务,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上海出台了很多好政策,但政策关键贵在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市领导直接对口相关重点企业,推行企业“服务包”制度,不仅让企业能够找到政策,更重要的是让企业找到人,帮助企业精准掌握政策、便利获取服务、高效办理需求。

当然,上海也有“烦恼”。比如,从上海孵化成长起来的企业如何既“长得好”还要“留得住”;比如,如何让在高昂成本下研发推出的新药,能够快速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市场利润等。这些不仅是上海的“烦恼”,同样也是四川需要思考的问题。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