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陈果谈《大成昆》创作:这是一个靠近英雄、净化灵魂、追寻初心的过程

2024-04-18 18:41:53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陈果(右)在采访中

四川在线记者 余如波 发自北京

“《大成昆》这本书,从前期准备到现在,历时三年多时间。今天,这么多重量级的嘉宾出席研讨会,对一个基层作者来说,是莫大的关怀和鼓舞。”4月18日,长篇报告文学《大成昆》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谈及创作背景和经历,该书作者、中国作协会员、四川省作协主席团委员陈果感叹道。

《大成昆》书封

陈果表示,《大成昆》的采访、写作、打磨过程,是一个靠近英雄、净化灵魂、追寻初心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会因这本书的出版而终结。伟大的成昆铁路,将会成为我直面人生道路上高山大川的精神坐标、力量源泉。”

陈果(右)在田间地头采访

为何动笔?

陈果出生于雅安市汉源县,成昆铁路从这里经过,满足了他对大山以外世界的好奇心。“我第一次去成都就是走成昆线去的,是它最早把精彩的世界呈现在我的面前。很多年里,我的出行都离不开成昆线。”

后来,作为一位文学创作者尤其是报告文学写作者,陈果自然对成昆铁路产生了好奇心。“成昆铁路建成通车是一个奇迹,几十年运行又是一个奇迹。这人间奇迹是如何产生的?创造奇迹的是一群怎样的人?寻找并写下答案,对我是巨大诱惑。”

在《大成昆》一开头,陈果写下了这样一个故事:1984年12月8日,联合国从各成员国历年赠送的礼物中评选出三件“特别奖”,来自中国的成昆铁路雕刻艺术品,与来自美国的“阿波罗”宇宙飞船带回来的月球岩石、来自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模型脱颖而出。“这是联合国对成昆铁路的褒奖,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民创新精神、创造伟力的肯定。”

陈果说,建成通车以来,成昆铁路为西南地区大开发、大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对展现中国气质,塑造中国形象,提升中国人民的自尊心、自信心,意义非比寻常,探路、筑路、守路者的故事,值得传之后世。

写作《大成昆》,某种程度上也是一次“补缺”。陈果发现,几十年来,关于成昆铁路的文学作品,多数侧重于勘测、建设、守护的某一方面,对于新成昆铁路则很少涉及。“成昆铁路这座永不枯竭的精神富矿,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在未来,都是不容忽视的存在,以庄重、严谨的态度全景记录其生成图景,是一个曾经受到、还将受到成昆铁路恩泽的报告文学写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陈果(右)在采访中

如何写作?

从萌生冲动到动笔写作,中间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陈果坦言,写《大成昆》,是自己学习报告文学写作十多年来,难度最大的一次:线长面广,时间跨度大,专业性强,参建队伍构成多元,联系采访老成昆参建者困难颇多……都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障碍。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陈果从成昆铁路建设得到启发、获得力量。“成昆铁路建设者不畏艰险,迎难而上,他们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是我克服困难的榜样、勇往直前的力量。”他从案头工作开始:“铁路动工建设之前,需要做足功课。写这本书时,我也没有贸然启动,而是在动身采访前,用大半年时间,收集、消化了数百万字的资料。”

成昆铁路勘测设计中,中国中铁二院前辈上山到顶、下沟到底,确保线路安全可靠;设计、建造过程中,新老成昆铁路建设者一丝不苟、追求卓越。陈果在采访写作中,同样向前辈学习,尽可能深入现场,尽可能面对面采访,确保写下的内容真实可靠。

《大成昆》的写作,可以说是一个与时间赛跑、与亲历者逐渐流逝的记忆赛跑的过程。陈果曾经前往河南温县,采访一位年过八旬的成昆铁路沙马拉达隧道修建者,结果对话半小时,他从老人那里得到的有用信息寥寥无几,“比如我问‘您老哪一年去的沙马拉达’,老人答‘现在啊?就是风湿重,手脚都不舒服’。”还有一次,他驱车前往金口河,准备采访一位关村坝隧道的修建者,结果到了才知道,老人已经在半个月前生病去世了。

写作中,陈果尽可能用心对待每一份素材,精细处理每一个细节,前后修改十余次,全力以赴向铁路人精益求精的精神致敬。他在研讨会上表示,“除了在座各位,值得我铭记和感恩的,还有成昆铁路的缔造者,没有他们,便没有这本书,也没有今天这个对我而言意义特别重要的研讨会。”他希望以《大成昆》这部作品,缅怀那些“开路先锋”。

陈果(左)在成昆铁路“小慢车”上采访

受访者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