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①|鄢圣敏:脚踏实地把论文写在稻田里 用青春追逐光和热

2024-04-30 23:34:3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郭书琼


四川在线记者 行晓艺 自贡观察 李佳玲

人物名片:

鄢圣敏,中共党员,现任自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粮作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从事水稻遗传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工作,扎根基层农业科研一线10年。荣获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自贡市“农业领军人才”、第二十七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人物海报。李佳玲 制作

人物故事:

4月30日,记者来到自贡市大安区何市镇,在自贡农科院粮作研究所试验基地找到了鄢圣敏。他戴着草帽、卷起裤脚在田间来回走动,俯下身子观察水稻秧苗。“这块试验田里播种了4000多份育种材料及试验新品种,现在正是移栽的时候,前两天下了大雨,我得赶紧检查秧苗有没有被冲走,及时‘归位’。”鄢圣敏告诉记者,早上6点半就开始工作了,品种太多不能有任何混杂,自己处理要放心些。接下来就要紧锣密鼓地开展观察鉴定、杂交改良工作了。


鄢圣敏在水稻育种试验田记录秧苗长势。行晓艺 摄

鄢圣敏在湖北江汉平原的农村长大,村子前后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我从小就听袁隆平爷爷的故事,很早就在心中播下了一颗‘立志为农’的种子。”鄢圣敏说,2014年大学毕业后,他就来到自贡,开始从事水稻遗传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工作。

水稻育种就如“大海捞针”,通常育出一个优良杂交稻新品种,至少需要8至10年。选穗、剪颖、去雄、套袋、授粉、封口、记录……鄢圣敏最忙的时候5点半就要起床工作,辗转往返于实验室和试验田之间。他说,从移栽开始,在试验田一干就是一整天,回实验室的时候,衣服已经湿透。晚上还要进行分析工作,忙到凌晨两三点是常态。他说:“我几乎每天都要与泥巴和阳光打交道,科研工作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段追逐光和热的长跑。”

“这些年,我们已经培育完成了千乡优101、千乡优189等一系列‘强再生力—弱光光高效型’杂交稻新品种。这类新品种的头季稻和再生稻能增产5%以上,还能解决原有水稻抗病性不强、产量不稳定问题,适应无人机直播的轻简化栽培。”鄢圣敏介绍,2020年起,他带领团队在富顺县童寺镇、荣县双石镇、大安何市镇、自流井仲权镇等地开展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技术示范区建设。除了助力增产增收,通过推广抗病新品种和病害防控新技术,这几年自贡稻区稻瘟病危害大大降低。

抓好新优水稻选育的同时,鄢圣敏带领团队同步抓好农业实用技术研究。例如,通过破解幼蛙驯食、水稻绿色种植、蛙类生态养殖等“稻—蛙”生态共育技术瓶颈,使种植和养殖无缝对接。现在,大安区何市镇黄桷村的稻蛙生态种养户每亩的收益由2800元提高至5600元,实现了“稻—蛙”生态种养双丰收。

“这片地里的彩色稻昨天刚完成移栽,一周秧苗返青后,稻田里会呈现出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以后会成为一条农旅观光线。”随后,鄢圣敏带记者来到了自流井区稻粱现代农业园区试验田,眼前的巨幅稻田画,是他在田间施的另一个“魔法”。


鄢圣敏在实验室对水稻不育系花粉进行镜检。(由受访者提供)

稳粮增产的同时,如何助推当地农旅融合发展?这是鄢圣敏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目前,他通过水稻育种材料改造、针对性制定高产稳产彩色稻栽培技术等,构建了“川南彩色稻田丰产创新技术体系”,让稻田景观观赏期能延长3个月、制做成本也较以前降低一半。

“水稻科研既需要勇于创新的勇气、不怕坐‘冷板凳’的毅力,也需要沾满泥土的坚守与情怀。”鄢圣敏笑着说,他最大的快乐和追求,就是让科研成果从自己的试验田走进农民的稻田。

获奖感言:

我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能够获得“四川青年五四奖章”,感到无比荣幸。这个奖项既是对我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的激励和鞭策。这个奖项不只属于我一个人,也属于众多和我一样躬耕田畴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这也将激励我不断前行,继续扎根基层,将水稻科研作为终身事业,把粮食安全责任牢牢扛在肩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