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走进渡口记忆:“这里得天独厚”

2024-05-02 18:31:2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桃


四川在线记者 兰楠 攀枝花观察 湛璐霜 文/视频

沿着金沙江顺流而下,走过渡口大桥,便来到了攀枝花的大渡口街历史文化街区。谈到攀枝花,人们自然会想到三线建设,会记起一炉炉火红的铁水,以及工人们一滴滴滚烫的汗水。

近日,“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中,记者来到了大渡口街历史文化街区,一座大桥的通车,一栋小楼的故事、一号信箱的秘密、一个商场的兴落……这里凝聚了攀枝花几代人的记忆,而这些记忆还在一代代传承下去。

时代风云,与见证历史的人对话

记者此行第一站来到了渡口建设指挥部招待所(十三幢)。196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成立攀枝花特区,因为保密需要,对外往来称渡口市。在其开发建设初期,建设总指挥部就设在大渡口,十三幢也就设在了这里,那时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人及众多专家学者前来攀枝花视察、工作时多下榻于此。1965年,邓小平一行在十三幢观看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规划沙盘时,赞誉攀枝花“这里得天独厚”。


十三幢。湛璐霜 摄

“你看!我们就是在这大渡口的江边,组装起了第一台柴油发电机组,电灯照亮了古老的金沙江畔。”在十三幢,记者遇到了攀枝花发展建设“八闯将”之一、今年92岁高龄的吴恒泰老人。他告诉记者,他现在都还记得那机器发出电来时的轰鸣声和人群的欢呼声。


工作中的吴恒泰(左一)。受访者供图

1964年,成都送变电工程处的坝子里集合着一支队伍,党员吴恒泰被任命为领队。“我们接到的任务是国家正在一处大山里进行建设,那里正在开辟荒山野岭,我们去就是要让那里通电!”

于是,当时32岁的吴恒泰来到了大渡口,在他带领下,一根根电线杆竖立在峻岭陡坡上,煤矿通电了,砖厂通电了,铁矿通电了,就这样他一待就是60年。退休后,吴恒泰成为社区的“五老”志愿者、义务讲解员,跟大家分享着他作为三线建设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的宝贵记忆。


吴恒泰(左一)担任义务讲解员。受访者供图

当时围绕大渡口,相应的邮局、商店、银行、饭店、书店、影剧院陆续建成,也就慢慢形成了“经济中心”。大渡口街创下攀枝花的4个“第一”:第一个照相馆——渡口照相馆;第一个商场——渡口商场;第一个电报电话机构——大渡口邮局;第一个书店——大渡口新华书店。


渡口照相馆。湛璐霜 摄

“那时大渡口街上的服装摊位特别多,一家挨着一家,我们这些女孩,最喜欢在这条街上买衣服。还有电影院的光影、新华书店的书香、渡口邮电局的家书、灯光球场的旱冰……”大渡口街社区工作人员高嘉珺感慨说,这里留下了她太多成长记忆。


曾经的渡口商场。攀枝花市委宣传部供图

城市更新,催生新的“渡口记忆”

但随着时间的变迁,曾经热闹繁华的大渡口街,渐渐变得“苍老陈旧”,在许多建于上世纪的老旧建筑、街道,外观破、停车难、道路脏等问题相继出现。“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的同时,让传统和现代融合发展”成为高嘉珺社区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怎样实现旧城蝶变与历史传承和谐统一?“保护仍是第一位的。”攀枝花市东区住建局工作人员王弋源介绍说,当地将大渡口街历史文化街区纳入保护范围,其中,重点保护街巷及两侧联系的历史建构筑物占地区域面积约12.4公顷;建设控制地带总占地面积22公顷。


如今的大渡口街历史文化街区。湛璐霜 摄

“历史建筑承载着历史信息,我们对十三幢这个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邮电局、新华书店、原攀钢设计院等11个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建筑,进行了挂牌保护,不能随意改变其建筑原貌。“王弋源介绍说,在立法层面,《攀枝花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已于去年5月1日起施行,规范了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认定、保护、利用、管理等工作。

如何增强居民的舒适感?王弋源表示,近年来,大渡口街将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作为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宜居度的民生工程,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进一步提升城市“颜值”,增长城市“智慧”,开展了管网线搬迁、老旧房屋外立面改造、新建地块拆除重建、公益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

而如何让三线文化活起来?大渡口街则深挖三线文化内核,开设集研学游、展馆参观、主题演出、拓展体验于一体的“渡口记忆”精品研学线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同时,优化本街区公共设施建筑功能,开展餐饮服务、文化演艺、特色民宿等服务,复兴街区活力。高嘉珺告诉记者,她就很喜欢带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参加此类研学活动。


如今的大渡口街历史文化街区。湛璐霜 摄

“我的外曾祖父原本在鞍钢工作,1975年举家迁来攀枝花,他在攀钢从事运输调度,他说他们那代人的信念就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研学活动的分享环节,8岁的杨舒涵侃侃而谈。她说:“我的外曾祖父、外公、妈妈都有着深刻的渡口记忆,参观了大渡口街历史文化街区后,我也拥有了自己的渡口记忆。”

行走于大渡口街历史文化街区,总能偶遇那些守护、传承、深切感受着渡口记忆的人们,而三线文化也在攀枝花新一轮保护与利用中焕发出迷人魅力和勃勃生机。在这儿,时刻回响着一个亲切的声音——“这里得天独厚”。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