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耀巴蜀丨张玉波:在乡村振兴一线酿一捧甜蜜

2024-05-02 21:50:0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桃

四川在线记者 唐子晴

人物名片

张玉波,男,1979年生,河北省石家庄人,中共党员,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博士,绵阳市平武县猫熊谷家庭农场总经理。为守护大熊猫家园,帮助当地村民致富,他辞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工作,在平武县创立“猫熊谷家庭农场”,并创新研发太阳能物联网格子蜂箱,使养蜂业成为改善当地生态、村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同时,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模式,将农产品生产、自然保护教育和生态研究等融合,积极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最近正是一年里最忙的时候,养蜂人要进行分蜂。”5月2日,张玉波难得腾出时间休息。作为绵阳市平武县猫熊谷家庭农场总经理,他平时除了要打理好农场里的200多群蜜蜂,还要和当地的蜂农们及时沟通,帮助他们提高蜜蜂繁殖效率。


张玉波(右一)正在为当地蜂农介绍经验。

从“蜂蜜博士”到“蜜蜂博士”

在绵阳市平武县木皮藏族乡金丰村,张玉波是村民们熟悉的“蜜蜂博士”,他不仅技术好,还脑子灵光,总能冒出很多好点子。在张玉波自己看来,选择到平武养蜂,是人生中的一个关键决定。

平武是“天下大熊猫第一县”,当地森林覆盖率超80%,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还分布着300多只野生大熊猫。2006年,从事多年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研究的张玉波,选择到平武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

“生态环境特别好、野生动物特别繁盛,但老百姓却不富裕。”张玉波意识到,大熊猫的保护与其说是生态学问题,不如说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如果当地老百姓的贫困问题不解决,我写的论文就是空中楼阁,大熊猫保护就是一句空话。”

那时,张玉波发现,不少村民在山里养蜂,既能赚到钱,又能保护大熊猫。得知当地村民的蜂蜜不好销售,回到学校后,他还在学校论坛上卖蜂蜜,“当年那个帖子的跟帖都有好几十页,喝过平武蜂蜜的同学都说好,同学们也都叫我‘蜂蜜博士’。”

直到2018年9月,当地干部的一通电话,改变了张玉波的生命航线。“电话里村干部很着急,说当地的蜂群数量减少了80%,情况非常糟。”他查阅了不少资料,给村干部寄去,但对方收到后却又打来电话:“小张,资料很好,但别寄了,我们看不明白啊。”

“我想,是时候做点什么了。”当时已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工作了2年的张玉波萌生了一个想法:辞职,到一线去。


张玉波给学生们进行科普讲座。

在乡村振兴一线实现价值

放弃很多人羡慕的工作,张玉波也有过犹豫。“家人并不是很支持,我也回学校问了很多老师和老领导的意见,当时北京林业大学的老书记对我说,‘北京不缺你一个博士,可山里不一样,把论文做到绿水青山之间去!’”

通过前期调研,张玉波了解到当地发展高山蜂蜜的条件得天独厚,但当地养蜂技术和设备十分落后,养殖效益低。2019年3月,张玉波带着行李和一张蜂箱图纸来到平武县,创立了“猫熊谷家庭农场”,“图纸是我翻阅资料时在一本古籍上找到的,适合中华蜜蜂,带来试一试。”

不仅如此,张玉波还自己动手开发出了太阳能物联网格子蜂箱,通过4G网络监控,养蜂人不用到现场开箱检查就可以掌握蜂群的状况,减少了养蜂人的劳动强度,也减少了对蜂群的干扰。

2019年7月26日,“猫熊谷家庭农场”里第一次取蜜,张玉波邀请了不少蜂农前来观摩。不一会儿,耀眼的亮黄色引来一片赞叹,仅仅两个格子,竟取出了6公斤纯净的成熟巢蜜,是传统蜂箱的两倍,“拿事实和数据说话,才能让老百姓心服口服。”张玉波通过新技术新方法,让养蜂业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有了成功经验后,平武县政府顺势而为,采取“政府+企业+项目+高层次人才”模式,成立中华蜜蜂研究室,并组建以张玉波为组长的中蜂博士科研服务团队。“想在几年内,把这里变成生态保护基地、自然教育基地、科学研究基地和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张玉波说。

(受访者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