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薛维睿
“一曲唱尽沧桑事,双手舞出生死情,莫道曲罢终散去,人影相随何处行……”5月11日,四川艺术基金2023年青年艺术人才舞台孵化项目——小剧场川剧《皮影人家》在四川省川剧院首次亮相舞台。以传统对话传统、非遗演绎非遗,《皮影人家》通过描绘“王皮影”家班传承皮影艺术的故事,折射出一代又一代传承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
《皮影人家》剧照。
作为青年艺术人才舞台孵化项目,该剧以“传帮带”的形式创排,由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担任艺术总监,四川省川剧院优秀青年编剧曾浩月担任编剧,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优秀青年教师康晓琳、武远远执导,四川省川剧院中青年骨干演员杨坤昊、邹宏、谭红梅等担纲主演。
“《皮影人家》通过川剧和皮影结合,展现一代代传承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努力和坚守。”陈智林表示,剧中展现了文化传承过程中的矛盾与抉择,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不仅需要技艺的承袭,更需要对艺术发自内心的理解和热爱。
《皮影人家》剧照。
非遗演绎非遗
展现“王皮影”们的坚守努力
舞台灯光亮起,随着剧中人物邱傻子提着皮影走入观众席,带领众人走进“皮影人家”的故事——王皮影的儿子王一鸣,站在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经历迷茫与彷徨,最终坚定踏上了传承皮影艺术的道路。
“这是一部以非遗演绎非遗的小剧场川剧。”编剧曾浩月说,川剧植根于巴蜀文脉中,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川北王皮影迄今有三百余年历史,多次登上国际舞台,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9年,关注到‘皮影传承’这一题材,我到阆中采风,拜访了川北王皮影的传承人,被他们的故事深深触动,这也成为《皮影人家》的灵感来源。”提及该剧创作背景,曾浩月介绍,川北王皮影由王元胜创于清朝康熙年间,王皮影第六代传人王文坤,既是雕刻皮影的巨匠,又是走唱皮影的高手。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皮影戏几度面临传承危机,但在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一系列保护措施下,通过“王皮影”们的坚守努力,这一文化遗产至今熠熠生辉。
随着对川北皮影的深入了解,曾浩月愈发觉得这个题材有价值。“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们值得书写,而用川剧的形式演绎这门传统艺术的传承,更具巴蜀文化特色。”
《皮影人家》剧照。
呈现巴蜀文化
将皮影艺术融入川剧舞台
“作为戏曲人,很容易对这部剧产生共鸣。”对于该剧的背景和立意,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的导演康晓琳和武远远感触很深,“我俩都是从小开始学戏曲,这部剧不仅讲述皮影艺术的传承,也映射了其他传统文化面临的发展与挑战。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重视,排演这样的题材是恰逢其时。”
在两位导演看来,川剧和川北皮影同根同源,都承载着丰富的巴蜀文化和民间故事,反映了当地的历史、人文和风俗。此外,在川北皮影的演出中,融合了川剧锣鼓、唱腔、表演等,两者有许多共通的特质。
在执导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将皮影文化融合于川剧舞台。川北皮影艺术魅力独特,造型生动,色彩鲜艳,雕刻精细。为了更好地展现皮影艺术,团队特意请川北王皮影第七代传人王彪教演员们操作皮影,并为该剧量身打造了皮影道具。舞台设计也进行了大量光影效果处理,以呈现皮影在光影下的艺术魅力。
“皮影是灵魂,川剧则是落脚点。”康晓琳说,《皮影人家》不能复刻皮影表演,最终还是要遵循戏曲表达手法,依托川剧表演呈现舞台。在该剧高潮——父子俩共演《金枪会》时,《皮影人家》打破限制,将皮影化身为有灵魂的戏曲人物形象。“皮影演出的最高境界是将皮影演活,以川剧传统戏的方式也可以让皮影‘活起来’。”
《皮影人家》剧照。
川剧艺术家“传帮带”
“90后”和“00后”挑大梁
作为四川艺术基金2023年青年艺术人才舞台孵化项目,《皮影人家》也体现了川剧艺术家与青年演员的“传帮带”成果。
戏里,皮影家班的传承故事展开。戏外,《皮影人家》采用“传帮带”的形式,在剧本创作、舞台执导、舞美灯光,以及司鼓、司琴、领腔等方面,均由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带领青年戏曲工作者合力打造。从编剧、导演到演员,主创团队由“90后”和“00后”挑大梁。
“这次剧本创作得到了前辈们特别多的帮助,经历了彻底推翻重写和数次改动。”作为“90后”年轻编剧,曾浩月表示,该剧在剧本创作之初,就接受著名川剧理论家、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会长杜建华的建议,关注“皮影传承”这一题材。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四川省剧目工作室也数次组织研讨会,召集戏曲专家开会讨论,为该剧创作建言献策。
“这是我在川剧院第四个立上舞台剧本,也是我感觉得到帮助最多、收获进步最大的一台戏。”曾浩月说,“作为年轻创作者,能够遇到这样学习和实践的舞台,是特别值得珍惜的机会。”
同为青年戏曲工作者,康晓琳和武远远此前参与过京剧、豫剧等剧种创作,这是她们第一部作为主力导演执导的川剧作品。“剧院不仅愿意把机会和舞台给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还倾其所能帮助我们,在前辈们的带领下,舞台经过一次次提升和打磨才呈现今天的效果。”
让康晓琳印象深刻的是,作为该剧艺术总监,陈智林反复观看彩排,提出很多中肯建议。“年轻人或许总喜欢做加法,加上非常重视这次舞台,我们将全部能量一股脑全使出来,但陈院长建议,舞台首先要保证戏顺,让观众关注到表演,不论是舞美还是灯光,都不能喧宾夺主。这让我们受益匪浅。”
《皮影人家》剧照。
“我很欣慰能看到剧院团队在川剧现代戏创作上进步,他们能够打破传统戏的禁锢,呈现出经过专业训练的现代戏舞台。”陈智林表示,这次创排也让他感受到了青年戏曲人的执着精神,“到今天上台前,大家还在不断磨细节,团队上下拧成一股绳,战斗力特别强,真正展现了戏曲人的艺术精神。”
对于川剧人才的“传帮带”,陈智林认为这是川剧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也是从年轻演员走过来的,得到过川剧前辈的信任和支持,今天我有能力帮助年轻后生,当然也会不遗余力给他们指导和建议。这是戏剧传承的必经之路。”
(四川省川剧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