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全国低碳日丨2024年“全国低碳日”四川主场活动举行,四川晒出这些“绿色”成果

2024-05-15 22:09:1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四川在线记者 张蒙

5月15日,2024年“全国低碳日”四川主场活动在成都举行,现场发布了《四川省应对气候变化2023年度进展报告》《四川省碳市场能力提升行动评估报告(2024)》等6份报告和成果。

去年以来,四川省锚定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和绿色发展先行区,基本形成了具有四川特色的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政策体系,通过加快发展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有序适应气候变化影响,具体成效如何?

气温再创新高,适应气候变化更加紧迫

省气候中心在活动上发布的《2023年四川省气候变化监测公报》显示,2023年四川平均气温16.1℃,偏高0.9℃,为1961年以来最暖年。而今年,全球已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月、2月、3月和4月。

从更长时间尺度看,气候变暖趋势明显。1961年以来,四川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升温速率分别为0.19℃/10年、0.26℃/10年和0.24℃/10年。随着气候整体变暖,高温事件增多、低温事件减少的变化趋势明显,1961年以来全省高温日数增多速率为1.7天/10年,低温日数减少速率为1.9天/10年。

专家表示,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灾害分布广泛,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四川易受暴雨洪涝、干旱、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亟需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降碳多点突破,工业绿色低碳加速转型

应对气候变化,四川在哪些方面发力?去年,全省基本完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建,应对气候变化亮点纷呈,出现多个“首”。比如,首个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首批节能降碳标杆企业,首个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西部地区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国际大型体育赛事,首次在全国碳市场100%履约,体现了我省应对气候变化所做出的具体成果。

“全省正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利用、生产制造三大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健全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发展以晶硅光伏、动力电池、氢能等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目前,全省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86.7%;不久前还发布了全国首个地方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指南,引导工业企业以绿色设计理念为引领,加快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转型升级。

对于已建项目,四川省节能监管事务中心主任薛棋彬介绍,全省重点行业领域能效水平显示,四川电石、黄磷、尿素、卫生陶瓷、电解铝和短流程炼钢行业整体能效水平优于其他行业,已超过30%的产能达到标杆水平。

除了深化降碳,四川还多点突破,稳步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其中,建立攀西地区林火发生预测模型,完成气候变化对若尔盖湿地地表水资源影响研究,常态化防控森林草原火灾,实施多能互补电源项目和互联互济电网工程,全省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面积比例达到35%以上,通过多方向的探索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配额100%履约,碳市场能力稳步提升

作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碳交易同样值得重点关注。

活动现场,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发布了全省首份碳市场能力提升行动评估报告。近年来,四川碳市场能力建设活动广泛开展,政策标准编制、数据质量管理、金融产品创新、司法保障服务、机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在标准化、监测转型、管理模式等环节涌现出了一批好的经验和做法,能力提升效果显著。

2023年,四川启动碳市场能力提升“一企一策”,42家发电企业全部按时足额完成配额清缴履约,实现配额100%履约。30家发电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成交量达357万吨,成交额达2.4亿元。地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成交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214.3万吨,双边成交金额约3.17亿元,年成交量居全国第三。

在碳市场能力明显提升的背后,四川也面临着碳排放管理水平不平衡、数据质量隐患依然存在、清缴履约成本压力增大、基层监管能力较为薄弱、碳定价撬动作用待发挥等问题。

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院长罗彬表示,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发展导向,提升碳计量、碳核算、碳资产、碳披露、碳金融发展水平,培育壮大涉碳技术服务机构和碳排放管理人才队伍,推动将生态和减排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优势。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