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向阳奔跑,川观新闻的“智媒进化论”

2024-05-16 12:03:2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林霜

在大多数媒体还在对数字人观望之时,今年4月15日,四川日报社已率先发布国内首个针对数字记者的管理办法——《四川日报社数字记者信息管理办法(试行)》,受到行业广泛关注,再次领风气之先。

2014年12月16日,川报观察客户端(川观新闻前身)上线,成为最早一批上线的省级党报党端。2015年10月,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倾力打造的封面传媒横空出世,成为全国最早一批由主流媒体打造的新媒体品牌,“智媒体”开始成为引领传媒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3年9月,川观新闻客户端10.0版 上线,其深度应用AI技术,上线数字记者团队,赋能川观新闻内容生产。作为省级党报倾力打造的客户端,川观新闻何在党媒报端融合的路上先行先试?

近日,观媒·传媒大观察主笔近日走进川报集团,寻找川观新闻背后的新质生产力。

一年下乡12次

捧回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2023年11月21日,第三十二、三十三届中国新闻奖和第十七届长江韬奋奖颁奖报告会在北京举行,川观新闻从人民大会堂捧回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奖杯,获奖作品是系列报道《乡村振兴蹲点记》。

《四川日报》报道截图

蹲点调研式采访是当下很多媒体采取的常用方式,到现场去采写带着“露珠”的报道。2021年11月,川报集团总编辑、四川日报社总编辑李鹏提出通过长期蹲点调研的方式,观察和记录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四川农村的发展变化。

报道组前期在全省踏勘了十多个村,最终选定了雅安市的万年村。

万年村位于雅安市荥经县龙苍沟镇西北部,由于80%以上的土地位于中高山以上,该村经济发展较慢,曾是省定贫困村。2021年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森林覆盖率超90%的万年村,成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社区第一村。

四川日报社编委、川报全媒区域中心主任王怀介绍,当时,从靠矿山开采等资源攫取转型为绿色发展,是这个村庄面临的现实选择。

2022年,李鹏每月都会带队驱车约200公里,从成都到雅安万年村蹲点采访,从年头到年尾,12次一次不落。从策划选点、带队采访,到每期主题框架、审稿定版,他都亲力亲为。

《四川日报》每月刊发一期报道,同时以全媒体报道的方式在川观新闻客户端上记录万年村的发展变化。川报集团青年首席记者王国平说,“万年村的变化具有样本价值,我们不是简单地记录,而是通过蹲点调研展示这个村的发展路径,特别是在产业转型方面的探索。”

《乡村振兴蹲点记》结集出版

在各方的帮扶下,万年村抢抓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建设机遇,发展全域旅游,探索康养、民宿、乡村旅游等业态,产业发展初具形态,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23年,村集体收入超过100万元,还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同时,2023年10月,《四川日报》蹲点采访的成果《乡村振兴蹲点记》由四川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

“现在很多媒体抵达现场的能力比较弱,以为靠网络什么都可以搞定,这是不行的。”李鹏反复向观媒·传媒大观察强调“新闻现场”的重要性,在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当下,记者抵达现场仍非常重要,主流媒体要践行“走转改”,引导记者到基层一线采访,记者只有到现场去、到基层去、到群众中间去,才会写出鲜活的、有生命力的作品。

川报编委会每年都会策划很多选题,每名编委带头蹲点调研。除了《乡村振兴蹲点记》,四川日报还策划推出了“帮扶战报”大型融媒跟踪蹲点报道,影响很大。

内容,既是媒体的立身之本,也代表着媒体总编辑的作品。

被技术改变的

主流传媒生态

2012年,《华西都市报》营收下滑9%。其实,这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智能手机开始普及,算法推荐已经出现。

彼时,时任《华西都市报》总编辑的李鹏敏锐地意识到,人工智能是时代最重要的技术变量,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随之而来的算法推荐技术,彻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生态,传媒行业巨变背后的逻辑是技术的进步。

技术把传统媒体逼到了墙角,人工智能改变了用户信息消费的习惯,背后的逻辑是算法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供求关系——原来是人找信息,现在是信息找人。

供求关系颠倒背后的逻辑还是技术革命。观媒·传媒大观察注意到,2014年,李鹏在一篇内部文章中写道:“在拓展移动新媒体的过程中,技术是核心引擎,纸媒必须将重视技术和团队放到与重视内容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

经过多年的转型积淀和前期的充分筹备,2015年10月28日,封面传媒正式成立,这是全国最早一批由主流媒体打造的新媒体品牌,“机器算法、机器人分析、智能推荐”成为封面新闻与众不同的标签。

封面传媒科技公司成立

川报集团特聘首席工程师、川报全媒技术中心主任黄云介绍,技术的投入很大,集团以前没什么技术积累,第一批技术人员是一个个招来的。招技术和招采编人员的逻辑不同,招聘采编人员从信息发布到人员上岗,最快可能也得一个月,而技术人员的招聘信息则是长期挂在网上,应聘者随时可以面试。第二轮由社长亲自面试,两轮面试最快一天就可以搞定。

2015年10月,封面传媒举行全球人才招募,截至2016年4月底,共收到近8000份简历,遴选出108人。加上报社选派的25人,组建起了133人的团队。

封面新闻的第一个员工是技术员工,第一个成建制的团队就是技术团队。人员到位后,2016年1月开始做产品,同年5月,封面新闻客户端上线。

刚开始,封面新闻的开发速度虽然很慢,但产品是自己的团队开发出来的。“我们是最懂媒体的技术团队,经验都是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黄云说,当时采编和技术人员每天都在一起“吵吵闹闹”,不过这至少比外包强,“如果外包,大家都不在一起,吵都吵不起来。”

从2018年开始,封面传媒的技术开始对外输出,承接了《辽宁日报》《扬子晚报》的客户端建设项目。2020年,封面技术团队承接了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旗下极光新闻客户端的开发,这是封面技术团队第一次承接电视台的项目。后来,《兵团日报》《南国都市报》等天南海北的媒体客户纷至沓来。

如今,封面科技为全集团提供技术服务,集团有200多人的技术队伍,技术基础正是当年创办封面时奠定的。

从封面的实践来看,媒体影响力并非仅仅体现在内容层面,技术也能产生影响力。“媒体永远是内容为王,但当内容不能拉开比较大的差距时,我选择技术赋能。” 在李鹏看来,技术可以通过努力实现,而内容很难有特别大的差别,“毕竟面对同一个新闻事件,大家都能抵达现场。 ”

四川智媒云正式对外发布

封面的改革是探索出来的,很多人给李鹏贴上“技术路线型”的标签,他对观媒·传媒大观察说,“我还是媒体人,内容仍然是我考虑最多的东西,只是当大家都不抓技术时,我们就凸显了出来。”

“我对技术的重视源于创办封面的切身体会,当初为什么要创办封面?就是因为技术改变了传媒生态。”李鹏告诉观媒·传媒大观察,“我对技术始终充满敬畏,这些年也在不断培养对技术的兴趣,每当大的技术迭代和新的技术出现后,我都会积极地去学习,包括GPT和大模型。 ”

如今大模型成为传媒行业新的风口,川报集团也在跟进。在他看来,主流媒体做大模型要精准实用,要聚焦媒体应用的一两个方向,真正起到作用。

今年2月29日,川报集团打造的智媒“新物种”——四川智媒云正式对外发布,这是全国媒体业界首个新质生产力应用。2016年以来,川报集团陆续推出川观四川云、封面智媒云、期刊融媒云三大云平台。此次“三云合一”,目标是实现品牌一致、平台一体、生产协同、技术集约以及接口开放。

从事内容生产的要去了解技术,从事技术研发的也要去了解内容,这是一种双向奔赴。

黄云认为,技术在媒体内容生产传播全流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只有自己去了解技术背后的这套逻辑,并转化为单位全体员工的共同认知,员工才会去关注、去琢磨。

党报全媒体的新形态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今天,党报全媒体应该办成什么样的形态?

李鹏坦言,党报里很多人还是把这张纸看得太重,“报纸是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重中之重的还是端。”在他看来,群众生活的场景是很丰富的,要以客户端为核心来吸引用户、聚合用户、服务用户。

2020年5月,李鹏出任四川日报总编辑。同年9月,四川日报社推进全媒体机构改革,推动《四川日报》、川观新闻、四川在线一体化建设,做大做强川报全媒体集群,实现一支队伍生产、一套系统运行、一把尺子考核。

建党100周年全媒采访报道发布暨四川日报全媒体改版迭代发布

川报集团编委、川观新闻首席内容官钟莉介绍,整合报纸、客户端、新闻网站三支队伍成立的川报全媒体,下设12个中心:

整合时政、经济、区域、文化等优势采访力量和资源的基础上,分别设立全媒时政新闻中心、全媒经济新闻中心、全媒区域中心和全媒文体新闻中心;强化党媒评论理论和川观智库,设立全媒评论理论中心(川观智库研究中心);突出视觉和技术的支撑引领作用,设立全媒视觉中心和全媒技术中心;做强两大编辑部,即新媒体编辑中心和四川日报出版中心;强化用户、内容、产品和品牌运营,新设立新媒体运营中心;此外还有营销中心和行管中心。

钟莉表示,在川报全媒体集群中,各个成员单位定位不同:四川日报为引领、川观新闻为驱动、四川在线为协同,川观新闻客户端被摆在重要地位。目前,川观新闻下载量已超过8500万,月活500多万。

2022年3月20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迎来新成员——四川国际传播中心(SICC)正式揭牌。

四川国际传播中心主持人在直播

四川国际传播中心聚焦三大地区:一是以巴西为重点的拉美地区,二是以法国、德国和英国为重点的欧洲地区,三是以阿联酋为重点的中东地区。

在四川国际传播中心总监李旭看来,国际传播中心建设要做好规划定位,不能贪大求全;集团计划筹建“熊猫客厅”,要尽可能在海外国家落地运营;要从文化层面推动国际传播中心建设,让外国人讲中国故事,实现共情传播。

2023年9月15日,川观新闻10.0版本对外发布,创新推出“双端”一体运行,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川观新闻客户端和“C视频”客户端在同一个App内同步运行,用户只需轻轻一点,即可从川观新闻客户端首屏一键切换至“C视频”客户端。

“C视频”客户端可以“像刷抖音一样看新闻”,实现了视频内容消费全沉浸式体验。该客户端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要继续提高视频内容量,一方面整合集团的力量,另一方面要推动用户生产内容。

今年4月15日,《四川日报社数字记者信息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发布,这是国内首个数字记者管理办法。观媒·传媒大观察注意到,在打造数字记者方面,川报集团行动迅速。

川观新闻首批生成的20名数字记者

2022年9月,小观数字人发布上线,成为《四川日报》首位元宇宙数字记者。2023年9月,川观新闻首批20个数字记者上线;同年11月,第二批20个数字记者上线。自此,川观新闻已构建起“1+40”的数字记者矩阵,实现了技术驱动智慧内容高效生产。

数字分身并不是简单地重现或者替代真人记者,而是发挥其由算力驱动进行多线程播报的优势,结合C视频内容定位,全面进军智慧内容生产,提升媒体内容生产效率。

党报的未来

向智库媒体转型

早在2016年,李鹏就率先提出“智媒体”概念,并把对智媒体的前瞻性思考结集出版。

其中,2018年9月上市发售的《迈向智媒体》,记载了《华西都市报》的改革经历,向外界展示了封面新闻从创办到成熟的全过程;2019年10月出版的《智媒体——新物种在生长》是《迈向智媒体》的升级版,记录了封面新闻转型的实践过程。

川观智库成立仪式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迭代,智媒体也有了新的表达,需要不断丰富完善,特别是到党报工作后,李鹏对智媒体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智库媒体和原来在都市报工作时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以前我思考的是智能媒体、智慧媒体,其实加上‘智库媒体’,才是对智媒体的完整理解。”他向观媒·传媒大观察透露,自己正在写智媒体系列的第三本书《智媒体进化论》。

“智媒体三部曲”凝聚着李鹏对智媒体发展的思考,他提出了智媒体的“三智”——智能、智慧、智库,展开来说就是智能技术、智慧内容、智库服务。

2022年3月25日,川观智库正式成立,聘请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12位顾问。

当下常见的媒体智库只是媒体设立的一个部门,而“智库媒体”并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凡是有对应行业口线资源的部门,都要能生产智库产品,相当于全员办智库。”

川报全媒评论理论中心(川观智库研究中心)主任陈露耘介绍,川观智库构建了“1+N”体系,一是指全媒评论理论中心(川观智库)下属的研发中心,N是指各个部门打造的垂类智库产品,例如全媒经济新闻中心有金融智库,全媒区域中心有县域经济智库。“1+N”就是通过培训指导、考核激励等手段,把研发中心的产品体系和具体垂类智库产品连接起来。

川观健康智库正式成立

川观智库还上线发布了健康智库、法治智库、文旅智库多个垂类智库,初步计划构建10个垂类智库。智库产品则包括办论坛、沙龙、研讨会,做内参、舆情报告、指数榜单等多种形式。

陈露耘表示,党报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向的都是党政机关、市州区县、企事业单位等优质用户,这是党报的天然优势,党报要把优质资源利用好,“智库要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智库服务要见到实效,今后将成为党报重要的收入来源,这种服务不仅契合党报的特质,也符合党报的职责功能定位。”

从摸着石头过河

到向着太阳奔跑

从全国范围来看,党报与党刊的融合是一种趋势。2021年10月,四川省宣传思想文化领域迎来改革,四川党建期刊集团整体并入川报集团。2023年1月,川报集团探索党报党刊整合新路的实践获评2022年度四川改革典型案例。

川报集团全家福

观媒·传媒大观察注意到,党刊集团并入后,川报集团有近30份报刊,其中包括多家涉藏刊物和多语种报刊,此外还有9个客户端、20多个网站。

保证各大端口的正常运维并不容易,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力军挺进主战场,《天府早报》2019年底宣布休刊,《华西都市报》2021年初改为了周五刊,集团还关停了几份行业媒体。据可靠信源介绍,子报、子刊、网站以及影响力不大的客户端的整合也在路上。

停刊前,《天府早报》每年还有数百万元的净利润,“赚得比较少、比较难”,集团认为继续出版意义不大。停刊后,100多名员工被分流到了华西都市报等集团各个单位。

“淘汰落后产能,我们是实打实的。”李鹏表示,对旧产能的淘汰关停会持续推进,这是无法阻挡的发展趋势。党刊集团整体并入后,报网端微需要整合,集团已经对第三方平台账号开展了两轮整合。

他告诉观媒·传媒大观察,现在不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年代,一些活跃度不高的僵尸账号,尤其是行业媒体开设的账号还要继续关停,同时在川观新闻客户端开设相应的垂类频道,实现平台共用、内容共享,做大做强川观新闻。

“十年间,传媒行业生态发生了深度变迁,但是对于一场革命来说,我们也许才刚刚开了个头。”李鹏认为,媒体融合不能热衷于批编制、挂牌子,关键要看媒体内部有哪些变化,人民群众和用户受众感受如何。

在他看来,主流媒体要有危机意识、问题意识,不能继续走修修补补的老路,要下决心彻底回到“互联网+”的轨道上来,建立起一套新的内容生产流程,以用户为中心,以增长为导向,实现数据驱动。

他进一步说,用户和收入的增长建立在数据驱动的基础之上,是检验媒体融合转型成功的标准。主流媒体必须在“互联网+”的轨道上来布局,创新思维观念、理顺体制机制,传播效果、评价考核都要建立一套新的体系。

多年前,李鹏曾说过,媒体融合就是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向着太阳奔跑。

如今,向着太阳奔跑,不止是封面和川观。

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中媒和媒体行业智库。曾作为正能量自媒体代表受邀出席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各大网络社交平台上,观媒的业界用户粉丝总量超过50万人,每日影响辐射数以万计的主流媒体从业者。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