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丨母子同框、耍朋友……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的野生“滚滚”,生活好安逸!

2024-05-22 19:12:3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覃贻花

余萌萌 四川在线记者 陈俊伶

今年以来,大熊猫国家公园多个片区的不同点位都拍摄到野生大熊猫的身影,从母子同框到“耍朋友”“走婚”,不仅展现着不同成长阶段下的大熊猫魅力,也反映四川在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与修复方面正在取得成效。接下来,我们一起盘点今年红外相机镜头捕捉到的野生大熊猫们。

母子同框

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红外相机画面

3月21日,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工作人员发现,安放于大白包区域的红外相机首次捕捉到野生大熊猫母子同框的珍贵画面,这已是连续三年在该区域拍摄到野生大熊猫。画面中,大熊猫母子体态圆润,行动敏捷,展现出非常健康的生活状态。

大熊猫走婚

大熊猫活动画面 刘涛 摄

3月29日,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摩天岭保护站在开展大熊猫野外繁殖行为观察工作中,监测到两只大熊猫走婚活动画面。画面中树干上方的是雌性大熊猫,树干下方正在标记的是雄性大熊猫。此次记录点位与2023年3月27日、28日记录到的野生大熊猫活动画面为同一点位。

三次亮相

央视新闻截图

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芦山县管护总站的工作人员在整理辖区内的红外相机时发现,仅3月31日至4月14日,就捕捉到3次大熊猫在山上活动的场景。除此之外,红外相机数据中还记录了30多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成群活动的场景,以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在夜晚出没的画面。

活动场景

大熊猫活动画面 王超 摄

4月2日,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工作人员在大熊猫野外繁殖行为专项调查中,于麻山区域观察并记录到大熊猫母子的活动场景。调查队员在海拔2594米的山脊上,发现一处探出竹丛的树枝上有一只大熊猫幼崽,随后注意到树下断断续续传来母兽咀嚼竹子的咯吱声和喘气的呼呼声。他们保持一定距离持续观察,并采集到这一珍贵场景的数码影像。

挺背抱树

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北川片区红外相机画面

5月初,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北川片区红外相机捕捉到一段野生大熊猫挺背抱树、四处张望的生动画面。画面中,一只野生大熊猫坐在草地上,上半身挺直,上肢攀着旁边的树干,伸长脖子望向右方,好奇、投入的神情看起来十分逗趣可爱。

耍朋友

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平武片区红外相机画面

5月4日,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平武片区红外相机拍摄到两只野生大熊猫交配的珍贵影像,视频中的两只大熊猫成功接收到彼此恋爱信号,正享受着这段甜甜的恋爱。

“出镜”次数增多,“母子同框”不再罕见,“面对面”偶遇时有发生,这都意味着大熊猫栖息地保护措施卓有成效,也表明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正在取得成果。据统计,目前四川有野生大熊猫约1400只,占全国的74.4%。中国很多特有鸟类、特有哺乳类、特有两栖类动物,都生活在大熊猫栖息地中。向大熊猫投入保护力量,如同撑起了一把保护伞,同时庇护着同域分布的其他物种。据悉,大熊猫国家公园布设的红外相机里,常常能拍摄到四川羚牛、黑熊、中华斑羚、黄喉貂、血雉、橙翅噪鹛等珍稀野生动物活动画面。

记者从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获悉,自2021年正式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以来,四川积极探索创新集体自然资源管理新模式,国家公园管理分局通过与村集体签订合作保护协议,实现了国家公园资源统一保护机制,已聘请3180名社区生态护林员参与国家公园资源合作保护,实现了集体资源划入国家公园的村(社区)至少有3名当地人员参与管护的目标。推动2639亩集体人工商品林调整为生态公益林,进一步增强国家公园内林木的生态属性功能。

此外,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实施多项举措促进物种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先后制订印发《打桩定标技术规范》《界桩数据库建设指南》《大熊猫国家公园界桩管理办法》,埋设界碑界桩3646个;推进网格化管理,划定网格106个,设置固定巡护线路663条,布置监测点位500余个、红外相机3000余台,年度开展监测巡护达到10万余人次,监测到野生大熊猫影像1900余次、其他珍稀野生动物1600余次;推进数字化管理,启用巡护和地类变化监测APP,试点“天空地人”一体化监测;实施生态保护修复4万亩,新建主食竹基地0.37平方公里。

图片均来自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