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上班、晚上学艺,文化馆里的夜校如何再添吸引力?

2024-05-23 18:42:4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裴蕾

四川省文化馆夜校培训资料图。图片来自四川省文化馆

四川在线记者 郑志浩 罗海韵

5月20日至26日,是全国第二个文化馆服务宣传周。各地各级文化馆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展览、培训、演出等活动。其中,文化馆提供的夜校这一培训形式,去年底在社交媒体上曾掀起一波热潮,成为众多中青年的“充电”之选。从四川本地来看,成都市文化馆总校去年冬季特色课程上线时,夜间课程的400个名额几乎“秒光”。

时隔半年左右,文化馆里的夜校现状如何?又有何上新之处?记者近日走进成都多家文化馆实地探访。

成都市文化馆开展的夜校培训资料图。图片来自成都市文化馆

探现状:

授课阵地走出馆内

传统文化类课程走俏

5月20日晚,在成都温江区一处商圈的音乐培训机构,陆续步入一批学习琵琶的学员。根据温江区文化馆的“留位艺术夜校”的课表安排,开课时间是晚间七点半,不过热情的学员在七点钟已经坐满课堂。

这一处场地距离温江区文化馆距离约4公里,是该馆新设立的7个“共享课堂”之一。“今年的课程排下来,总量肯定会超过去年。但馆里本身场地小,环境偏旧,大家的报名热情却很高。为了给学员们更好的体验,我们联合了温江艺术培训市场的老牌机构开展免费公益培训。”温江区文化馆馆长赖羽介绍,合作的形式主要是资源置换,艺术培训机构负责场地、教学,文化馆则为各家艺术培训机构的成果提供展示平台。

成都武侯区市民周月下班后,要乘坐1个多小时的公交来这里学习琵琶。“本身比较喜欢传统文化,琵琶也是一直心心念的乐器,有机会免费学习,肯定要珍惜这次机会。”

汇总了成都市、县两级文化馆培训课程情况的“文化天府”APP中,茶艺、书法、戏曲鉴赏、山水画等传统文化类课程的报名链接大多提示满员。

成都市文化馆京剧艺术鉴赏与实践课程的教师刘姝琪欣喜地看到,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越来越浓。20人的学员总数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达到了三分之二。这些下班后紧接着来到馆里上课的年轻人,在夜校仍然精力旺盛。“从入门阶段的课程表现来看,大家对京剧艺术的兴趣非常浓厚,积极回答问题,课堂氛围很好。”

四川省文化馆艺术空间开设的课程里,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同样得到展现。四川省文化馆艺术空间执行副主任罗群芳介绍,茶艺体验、装裱艺术、非遗体验等课程一经推出便走俏,一般当天就能报满,而且大部分是年轻人,主要年龄范围在20岁至30岁之间。

“我对传统技艺感情很深,除了自己学习课程,将来也会推荐给身边的朋友们。”装裱艺术课程学员谢欣敏表示。

成都的温江区文化馆“留位艺术夜校”中的琵琶课。郑志浩 摄

谈建议:

联合社会力量扩展覆盖面

多尝试互动式、沉浸式授课新形式

“很直观的感受就是,大家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变得更加旺盛。满员是很常见的现象了。”成都市文化馆专职油画家钱煜带过多个夜校班。“开课时,和年轻人交流报名想法的时候了解到,他们往往不满足于入门的免费课程,也青睐低收费的进阶式课程,认为课程有质量有保障,收费合理,值得上好闹钟去抢。”

白天上班、晚上上课;平时上班、周末上课。在中国文化馆协会副理事长戴珩看来,文化馆的“夜校热”没有断档,首先在于各地文化馆推出“延时”“错时”服务,适配了民众尤其是青年群体丰富精神生活的需求。“学习课程以后,人们也能在一天的忙碌之后放松身心,情绪也得到相应改善。”

“文化馆的夜校要持续红火下去,需要把阵地建得更扎实,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戴珩建议,面对群众旺盛的需求,文化馆自有阵地和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可以筛选民间的文艺达人纳入到师资库中,并且充分利用好各地近年来新建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来开展培训服务,扩大夜校的覆盖面。

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所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张雪梅认为,夜校不仅是一种学习形式,也是逐渐得到年轻人关注的一种社交方式,满足了年轻人对新知识、新技能获取的需求,也为他们下班后脱离工位进入一种相对轻松的社交氛围提供了机会。

在面向年轻人的课程形式上,张雪梅建议文化馆可以多尝试互动式、沉浸式授课新形式,变单向的内容输出为趣味的互动。“同时要注重课程体验反馈、课后质量监测,适时调整和丰富课程种类。”

成都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结合已有夜校课程的运营经验,该馆也在进行课程配置优化。今年下半年,成都市文化馆会开展面向青年市民群体的每月特色主题班,新设架子鼓、插花艺术、摇摆舞、瑜伽、衍纸艺术等当下流行项目,让课程类型更加多样化,时间和内容也向年轻人倾斜,开展工作日晚间延时服务,并增加周末培训班数量。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