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州观察丨南充:一体推进绿色生态、绿色产业、绿色乡村发展

2024-05-23 22:42:2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梁庆

四川在线记者 徐浩煊

日前,南充经开区传来消息,总投资330亿元的四川永盈年产80万吨功能性新材料一体化产业链项目,一期工程主体结构全部封顶。作为南充向“绿”而行发展的新兴产业,项目的首台长周期设备已安装到位,预计今年10月,一期A线将全面建成投产。

5月10日,南充市委务虚会召开,会上再次提及“打造西部绿色发展样板区”。一体推进绿色生态、绿色产业、绿色乡村发展,实现生态提质、产业增绿、乡村振兴,南充要逐“绿”前行。


嘉陵江与城市。南充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看生态:加大执法力度 天更蓝水更清了

绿色发展,生态是重点。空气质量提升、水环境改善,则是生态提质的直观体现。

“这样不行,活性炭发白后哪还有吸附效果?”在南充市高坪区航空港工业园区,高坪生态环境局对一家汽车服务门店开展例行检查时发现,该门店喷漆房配套的废气治理设施已不具备治理效果。

“这样的突击检查每周都有,得益于近年来环保知识的普及、处罚力度的加大,违法商家越来越少了。”高坪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说。

南充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与对外合作科负责人龚孝彬表示,今年一季度,该市主城区PM2.5平均浓度47.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优良天数率81.3%、同比上升6.9%,与空气质量相关的指标,在全国、全省的排名,都有大幅提高。

天更蓝,水也更清澈。在南充市顺庆区,过去长期被市民称为“臭水沟”的西充河、潆溪河,如今焕然一新。“五年前,顺庆区水质优良率仅有50%,目前已达100%。”顺庆生态环境局环保总监罗侃表示,五年来,顺庆区排查出“散乱污”企业800余家,累计关闭214家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查处违法行为千余起。

据南充市生态环境局统计,目前全市江河均实现“一河一策”治理,嘉陵江干流稳定保持Ⅱ类水质,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嘉陵江下中坝缤纷水岸湿地公园。南充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看产业:主动“引绿”与绿色转型并举

近日,在南充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简称“南充高新区”),占地21000平方米的爱瑞特新能源环卫车产业园项目一号厂房内,正在试生产一款身形小巧的环卫车。

据了解,该产业园是当地首个投资百亿元的工业项目,也是绿色转型升级示范项目,预计6月正式投产后,年产值达20亿元。

“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入驻高新区,高能耗高污染项目我们不接受。”南充高新区生态环境和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着力筛选低能耗、效益高的项目进行招引。按照计划,四川超迈高端装备及器件制造、中科九微二期等重大产业项目,都将于今年竣工投产。


嘉陵江从南充城区穿城而过。南充市顺庆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有主动选择的“引绿”,也有绿色转型的探索尝试。

在南充经开区,不少厂房的屋顶在太阳照射下闪闪发光。“我们有多个企业都在自己的楼顶‘种太阳’。”嘉陵区经信商务和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以吉利四川商用车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探索绿色转型,利用厂房屋顶和成品车停车场,建设光伏发电项目,不仅实现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每年节约电费的同时,还能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看乡村:绿色有机产业初具规模

“霜打的桑叶是个宝。”在南充市嘉陵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内,10万亩桑树一望无际。除了养蚕缫丝,这里还被赋予更多想象空间。

“桑叶还能制成零食,有清热祛火的功效。”在四川尚好茶业有限公司的“双院士工作站”,科研人员正在研发桑叶食品。该公司负责人介绍,作为最早一批入驻园区的企业之一,除了传统的养蚕产丝,公司的桑茶、桑饮料、冻干食品等高附加值的生产业务,正逐步成为主流。

“创新,赋予传统产业更高附加值。”嘉陵区蚕桑产业发展中心主任何渊表示,近年来,产业园内的企业,陆续开发出桑叶茶、桑食品、桑饮品、人工养蚕饲料等100余项产品。

目前,嘉陵区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桑茶基地,拥有蚕桑丝绸、新型桑业规模以上精深加工企业18家,桑叶茶、桑叶粉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

产品品质提升也是重点。眼下,西充县太平镇1000多亩有机高粱种植基地,正进入集中播种期,这里的有机高粱不施用农药、化肥,除草也是靠人工。

“这样的有机高粱肯定价格不低,销路好吗?”面对记者的疑问,四川小磨井酒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何芝江说:“不是不好卖,是不好买。”他表示,要想采购到这种质量上乘的原料,必须提前跟农户“预定”,企业还要自己种植“补缺口”。

“我们计划在三年内,实现有机生产基地与规上有机农产品加工企业双增加,全面建成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区。”南充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市已建成有机生产基地36.1万亩、有机认证面积23万亩。在嘉陵区、西充县、仪陇县等地,集分拣、预冷、储藏于一体的农产品集配中心已初步建成,绿色有机产业初具规模。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