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观照时代”,文化强国论坛上阿来迟子建杨志军这样说

2024-05-24 17:33:03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裴蕾

四川在线记者 吴梦琳 摄影 李强 发自深圳

5月24日,2024 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繁荣文艺创作”分论坛在深圳举行。论坛上,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黑龙江省作协主席迟子建,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作家杨志军,网络作家、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齐橙,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乔叶围绕“文学如何观照时代”开展圆桌座谈。

文学与时代,是一个当下常常被提及的命题,也是许多作家时刻关注的领域。论坛上再次谈起这个话题,作家们自然有着说不完的独特感受。

率先发言的迟子建,从自己四十年的创作生涯谈起。迟子建出生在中国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县北极村,她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就源自她的童年和故乡,也成为她的文学创作的重要原点。

“我很痴迷于虚构写作,虚构给我带来了另一种迷人的精神生活。”迟子建说,但这种虚构,来自于真实的生活体验。例如最近被不少年轻人推崇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也是根植于那片土地上真实的故事,并与当下时代息息相关。

数十年来,迟子建始终保持着充沛的创作力。在她看来,好的作者,就要像一个小杂货店的店主,拥抱五味杂陈的生活,作家的造血功能来自对于生活的热度、鲜活度和饱和度,如此这样一个作家的笔才会有激情。“作家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其实生活也在静悄悄地塑造你。一个作家在走向生活的时候,会获得一种灵魂的照耀。”

从时代延伸而来,生活、故乡与写作的关联性,也正是此次论坛的一个焦点。

杨志军凭借《雪山大地》获得茅盾文学奖,这同样是一部来自生活、观照时代的优秀作品。论坛上,杨志军分享自己的写作经验,就是坚守对于人的探索、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的标准的探寻。杨志军认为,时代和生活之间一定有一个媒介,这个媒介可能就是作家、作家对生活的认知。生活提供的故事是不会重复的,这也能够给予创作无限的灵感来源。

年轻的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乔叶,用两句话总结了自己的创作——文学是精神的故乡,故乡是生长的文学。乔叶笑称自己身上依然保留着“乡村气质”,曾经自己很想离开乡村,但在远离乡村的经历中,在文学创作上却在回归乡村。“我的生活经历离故乡越来越远,但是我的写作却不断回看来时路。”

“文学与时代,我认为有三个关系,那就是文学深入时代、理解时代和记录时代。”《大国重工》的作者齐橙,一个身份是网络作家,但他的本职工作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统计学的教授。书写的经验,一方面来自于他从小在机械厂长大的生活经历,同时也来自后来在学习经济学、以产业角度对社会变迁进行观察和思考。“网络文学带来了这样一个机会,让各行各业的人都能够通过文学反应自己的行业和生活,同时鲜活的文学又成为让我们理解中国现代化工业的力量和价值的一种方式。”

最后发言的阿来,以回顾小结的形式抒发胸臆。阿来是一位在大地上行走的作家,他的写作也是从故乡开始,始终与故乡、与生活、与时代息息相关。从“横空出世”的《尘埃落定》斩获茅盾文学奖,到后来的《瞻对》《云中记》,都与他的故乡——川西高原有着深刻的关联。

在阿来看来,故乡就是用来离开的,没有对故乡的离开,就没有外面的世界,但是故乡在文学上是用来归来的。“在回归的过程中,故乡具有了理想主义的色彩、理想主义的光芒。”阿来认为,这或许也是虚构写作的一个重要价值,来源于生活的同时又饱含着创作者对生活的更强烈的期待。“我们用虚构、用小说来编织了一个我们所向往的世界,这个世界不仅仅是关于物质的丰富,或许更关乎于跟人、跟自然的更和谐的关系。”

现场,阿来还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在当前文化交流交融更加密切的当下,随着书写范围的扩大,自己的故乡在不断扩大,写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或许这是人家听起来有一点狂妄的话,但历史是共同书写的、文化是共同创造的、精神是共同培育的。我想从这个意义上讲,都是我们的故乡。”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