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国新办发布会四川专场②|人见人爱的大熊猫,“遇见率”为何越来越高?

2024-05-27 16:24:2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郭书琼

四川在线记者 陈俊伶

5月27日,在北京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四川专场新闻发布会提及:眼下的四川,野生大熊猫时常下山“串门”。今年4月,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调查队员一天内就与3只大熊猫偶遇。

大熊猫“遇见率”为何越来越高?这背后,折射了四川生态文明建设哪些变化?

更多野生大熊猫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拍摄到。

由“濒危”降为“易危”

野生种群与栖息地恢复,大熊猫生存“脱困”

发布会提及,人见人爱的大熊猫对于四川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最具有“发言权”。

此言非虚。大熊猫之所以人见人爱,除了其憨态可掬与萌宠的外形外,还与一段惊心动魄的过往有关。1983年,由于大熊猫主食竹箭竹等开花枯死,全国乃至全球掀起了一场“抢救大熊猫”运动。此后,以四川为重点,我国布局建设了一系列以大熊猫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并逐步探索大熊猫人工饲养繁育与野化放归。

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大熊猫野外种群总量从20世纪80年代约1100只增至1864只。其中,1387只生活在四川。其间,全国野生大熊猫栖息地面积也恢复至202万公顷以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大熊猫保护走上了快车道。2017年以来,根据党中央部署,聚焦保护好这片全球最大的大熊猫栖息地,四川携手陕西、甘肃共同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试点。其间,川陕甘三省逐步打通破碎化的栖息地之间的生态联系,同步加快野生栖息地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2021年,我国宣布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

2022年以来,大熊猫保护进入新阶段。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去年,省委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加快建设美丽四川,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

围绕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一手加快大熊猫国家公园打桩定标和巡护管护,一手强化栖息地资源保护新模式。

截至目前,四川境内已埋设界碑界桩3646个,设置固定巡护线路663条。仅去年,就开展监测巡护达到10万余人次。此外,四川境内各公园管理分局通过与村集体签订合作保护协议,实现了国家公园资源统一保护机制。至去年底,已先后实施生态保护修复4万亩。

大熊猫国家公园界碑。

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保护体系和保护质量不断提升,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也由“濒危”降为“易危”。

从个体到整体

作为旗舰物种,大熊猫“伞护”下“朋友圈”越来越广

大熊猫是我国的“旗舰物种”,其栖息地生活着包括雪豹、川金丝猴、珙桐等诸多特有鸟类、特有哺乳类、特有两栖类等动植物。向大熊猫投入保护力量,如同撑起一把“保护伞”,同时庇护着同域分布的其他物种。

因此,在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同时,四川重点保护大熊猫栖息地的原真性、完整性,充分发挥大熊猫的“伞护”作用,强化对“大熊猫的朋友们”的保护力度。

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的一个故事被反复提及。在片区的摩天岭,一台红外相机一年就拍到野生动物2600多次,被称为动物界的“春熙路”。其背后的原因是,2017年1月,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全面启动,唐家河被列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山系建设重点区域之一。

在过去七年多的时间里,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步加快保护区周边原住居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强化保护区日常巡护与跨区域联防联控。目前,唐家河片区的野生大熊猫数量,已从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中的39只增至54只。此外,唐家河片区内共统计到各类动植物37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4种、银杏等国家级保护植物3种,且种群均呈现明显增加趋势。

不只是唐家河片区。近年来,聚焦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屏障,四川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更多的大熊猫“小伙伴”们正在受到越来越优质的保护。目前,成都已经成为世界上距离野生雪豹栖息地最近的特大城市。

与国宝为邻,和青山做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在成为现实。

图片由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提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