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未来丨在九寨沟“缝合”大地“伤口”

2024-05-27 18:29:1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科考点位:九寨沟火花海、芦苇海等震后修复点

科考任务:调查震后水土流失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了解震后生态修复技术的作用

任宪平 四川在线记者 文露敏

九寨沟芦苇海静静流淌,水底泛着绿宝石一样的光。风吹过芦苇荡,送来一阵淤泥混合着植物的气味。

刚刚阳光还若隐若现,不过10多分钟,树林里变得昏暗,头顶的云层有些发黑。“得加紧速度了。”成都理工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郗红超说着,加快了脚步。他要到芦苇海附近的边坡崩塌处,查看此前移栽下的植物生长情况。

对游客来说,山雨会带来清新舒爽的空气。但对7年前因地震遭受重创的九寨沟而言,雨点暗藏着巨大的危险。

郗红超在边坡上查看植物长势。任宪平 摄

为了降低这种危险性,守护芦苇海等自然的“馈赠”,郗红超所在的成都理工大学生态环境学院裴向军教授团队,用5年乃至将来更长的时间,为九寨沟“缝合”地震撕裂的“伤口”。5月16日至18日,川观科考队跟随这支“大地医生”团队,走进重获新生的九寨沟。

“自然有惊人的愈合力,我们只需要‘借力打力’”

5月的九寨沟时常有雨。早上9点,雨还没来,阳光从云层中探出头,照在火花海上,正如它的名字,就像闪烁的烟花正在燃放。

顺着游客常走的栈道,翻下一旁的护栏,裴向军跳上连接火花海上游侧和下游侧的堤坝。

此行,裴向军和郗红超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调查九寨沟的生态地质环境,还原修复5年来火花海一带的自然演替过程。

航拍火花海。任宪平 摄

2017年8月,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火花海堤坝溃决,水位骤降。谁也不愿看到,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就此断掉。2019年,裴向军团队正式开启火花海的保育工作。

裴向军细细察看坝体细节。此前的天然坝体由几万年钙华沉积所形成,挡水的同时还能透水,水中的微生物随水交换。而新建的坝体,则用糯米浆、钙华土和天然石灰等形成黏合材料,既环保,又对生态友好,还攻克了耐久性、水硬性及与天然钙华兼容等难题。

不只黏合材料“师法自然”,坝体所用的岩石也是“土生土长”——碳酸岩,在九寨沟内随处可见,黏合材料与其能够形成较好的界面粘接。

“缝合”大地的伤口,裴向军坚持“修旧如旧”。还原溃坝前地下水渗流、地表水溢流、生态水供给、大气降水调控;维持微生物、钙华生态平衡……“自然有惊人的愈合力,我们只需要‘借力打力’。”

修复结束后的第二年,人们看到,水獭回到了火花海。第三年的时候,坝体“长”出了钙华葡萄,和自然过程中形成的钙华体非常接近,里面既有一些微生物,也有一些藻类。

人类干预,但最终要交还给自然。

“假以时日,‘伤口’或许将重新被绿色‘缝合’”

雨快来了。火花海的工作还没结束,裴向军决定兵分两路,由郗红超赶往芦苇海和熊猫海附近进行调查。

读博以来,一年有4个月的时间,郗红超都“泡”在九寨沟里。郗红超熟稔地坐上一辆绿色面包车。这是科研人员在景区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驾驶员陈师傅是九寨沟管理局汽车班的机动组成员。

听到郗红超要上山,陈师傅流露出担心的神色:“听老乡说,这段时间那里一直在垮石头,昨天才刚垮了几个下来。”

从车后备箱搬下蓝色的保温箱,从里面拿上铲子、尺子和土壤样本袋。面对陈师傅的担心,郗红超决定轻装上阵,以应对突发情况。

沿路是两个人都抱不过来的石块。越往上,坡度越陡,有些地方装上了石笼网,可以抓着攀爬;有些地方石头很松,踩上容易打滑……郗红超对这里已经十分熟悉。

接近垂直的边坡,同样采用生态的加固材料修复坡面,再移栽上乡土植物,让这些被大地撕裂的“伤口”慢慢愈合。修复期间,郗红超和同学们一天起码要爬上爬下两趟,单程起码40分钟。

下午3点半,科考队终于爬上目的地。郗红超跪在坡上,找到一个发力点,铲开灌木下的土壤。他惊喜地发现,在土壤和岩石缝隙中,植物已经生长出密密麻麻的细根。这说明,生态修复的效果良好。

而熊猫海附近的修复点,坡面盖度更加喜人,种植的高山柳和悬钩子灌丛成活率有80%。郗红超很欣慰,也就是说,假以时日,这些“伤口”或许将重新被绿色“缝合”。

“这不是一个人的事,背后有一整支团队”

绿色面包车在山路上盘旋,完成最主要的任务,大家放松了许多。

“你看这片墙。”郗红超嘱托王师傅放慢速度。他手指的方向,是一片十几米高的绿色“幕墙”。

这是树正寨下游的一处山体,地震之后,产生了端部放大效应,山体风化严重,人很难爬上去治理。但山下就是进入景区的道路,必须保护。拦石墙能够挡住大部分石头,但需要跟自然景观更好地融合。

有的修复技术采用的绿化,第一年非常绿,但长期看会面临退化问题。裴向军团队想到了九寨沟当地的乡土植物。

第一年,主要是老芒麦、披碱草等草类,培育起一个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后来,又采集当地的草种、植物幼苗进行移栽,慢慢形成了正向的自然演替过程,植物种类也越来越丰富。

就像相伴相生的植物,修复九寨沟的力量,也是一支队伍。

“这不是一个人的事,背后有一整支团队。”郗红超回忆,建设修复工程时,为了观测落石,10个人干活,就要有4个人负责放哨。

除了裴向军、郗红超,同来科考的靖向党是成都理工大学返聘的岩土工程专家,他是内蒙古人,在东北工作了一辈子,成为九寨沟项目的主要技术顾问后,九寨沟又成了他的“第三故乡”。

王新云在苗圃里照看植物。任宪平 摄

兜兜转转,车停在九寨沟的苗圃园,郗红超要和共事4年的王叔见一面。王叔本名王新云,是成都理工大学外聘的现场技术人员,负责管理养护与现场基础工作。修复边坡时的一棵棵树苗,就是他一竹筐一竹筐背上山的。

天色已经泛黑。当科考队坐着绿色面包车离开九寨沟的时候,天空也终于飘起了酝酿了许久的雨滴。郗红超希望,在这样的雨中,栽下的绿色能长得更加茂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