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锦水说端阳,作家蒋蓝讲述属于成都的端午节文化

2024-06-10 20:54:53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四川在线记者 罗海韵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当这个节日来到天府之国成都,又与这片土地的民俗风情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端午节文化。6月10日,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蒋蓝做客成都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与观众共话“成都的端午民俗”,追溯端午节的起源和演变。

讲座现场

从纪念屈原的“食粽”“竞渡”两大民俗进入蜀地讲起,蒋蓝以历史发展脉络为线索,结合对各朝代历史文化的赏析,运用大量史料和诗文,生动分享端午节如何与四川地域文化相融合,并在成都绽放出独特魅力。

“自隋代以后,‘食粽’与‘竞渡’开始遍及全国,据方志记载,巴蜀地区与楚地接壤,端午纪念屈原的习俗正是由楚地传入巴蜀,然后逆长江而上的。”蒋蓝提到,杜甫在《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里,曾提及“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贺端午”,诗中记录的端午节赐衣风俗反映了唐朝宫廷对端午的重视。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下,杜甫居住在成都期间,对端午习俗非常感兴趣,曾到访新津观看龙舟竞渡。

无独有偶,诗人陆游在其诗文中也多次提到蜀地粽子,不仅有“白白粢筒美”的赞誉,在其《剑南诗稿》中也有“端午数日间,更约为解粽”之句。蒋蓝阐释道,“成都的粽子,在宋代已蜚声巴蜀,清末的《成都通览》记载道,当时有‘肚皮痛,打鼓送,捡颗米,包个粽’的童谣,可见成都人很早就喜欢吃粽子。”

讲座现场

天府文化的特质在于包容创新,巴蜀移民将客家文化、岭南文化等融入到节日活动中,使端午节在四川落地生根。《郫县旧志》中记载:“望丛祠,即二帝陵边,端午日,游人如蚁,农民竞田歌,声闻数里。”在成都部分农村地区,端午节还流行“送伞”,寓意人丁兴旺。蒋蓝特别提到,在清朝,端午节民俗“打李子”在成都流传甚广,端午前后正是李子上市季节,成都人到东郊场举行“打李子”活动,应该算是中国城市节庆活动中最为独特的风俗之一。据《蜀游闻见录》记载,“向例在城东南角城楼上举行,上下对掷如雨,聚观者近万人。”投掷场地也逐渐不局限于城楼,在喜庆的节日氛围中,成都人站在东城墙上垫足观看,跟着群飞的李子进入民俗风情的天地。

不仅如此,四川还有“端午百草是药”的说法,成都人通常在这一天用陈艾、菖蒲等草药熬汤沐浴。蒋蓝说:“端午节仿佛是艾草上的一串露珠,在阳气上升的时节展开了它的水痕,种植在巴蜀地区的艾草,具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这种草叶虽然纤细朴实,却寄托着成都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景。”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缅怀屈原有关。从演变自古代巴蜀民歌的竹枝词讲起,蒋蓝描绘了龙舟竞渡这一风俗的盛大场景,“竹枝词就像是一副保鲜剂,包含在其中的传统观念民俗,至今仍然发出鲜活气韵,我们可以从中联想到,当时船上插满彩旗和彩带,充满了节日的喜庆”。锦江龙舟源自明清,每逢端午更是观者如云,有一首《江楼竹枝词》中记录道,‘绿波如镜欲浮天,端午人游锦水边。画桨红桡齐拍水,万头争看划龙船’,记载了成都端午的节庆场景。而清代六人《锦城竹枝词》中也有《端节》:“龙舟锦水说端阳,艾叶菖蒲烧酒香”,说明成都端午节在清代依然保持着古代民俗传统。

在蒋蓝看来,端午节是纪念中国诗人屈原的节日,是中华民族龙文化的纪念节日,也是传达传统伦理增进交往的节日。通过描述端午节民俗、地缘的文化痕迹,蒋蓝带领听众共同探寻端午节在四川这片土地的历史脉络,让听众了解到许多关于成都端午节的民俗,让大家不由得更热爱成都——一座有爱、包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

(图源成都图书馆)

    编辑推荐